2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每日一悟:
理解本断还需结合上一段,上一段王阳明说:要在心上求事事物物之理,而不是在事事物物上求理。今天这一段是弟子徐爱对上一段存有疑惑,认为有很多道理心中并不知道,还是得去外面学习才能懂得。
当心中真的想孝顺父母时,不用学习,自然懂得如何做,那还要去学习?如果孝顺的理在父母身上,那些没有父母的人就不懂孝顺了吗?之所以求不到孝顺的理,无非是被私欲遮蔽了。
当看到父母头疼时,心中自然会想去帮他按摩,那么孝顺的理就得到了。如果这个时候觉得不好意思或者因为自己的私事耽搁了,这是自己的私欲遮蔽了此心的发挥,所以想不到要去给父母按摩,于是视而不见。
如果内心没有孝顺的心,而故意做个孝顺的样子。在书上学到孝顺就是要给父母泡脚,然后照做,这样真的就是孝吗?
内心的理和行为合一,这才是知行合一,才是真孝顺。而大多数人往往容易被洗脚的行为迷惑,而以为这人真孝顺啊,而人也往往容易被这些虚名所累,继续扮演孝顺的样子,表里不一即为不诚,不诚无物。
回想生活中,当内心真的想做成一件事时,甚至都不用去学习,自然会想出各种方法,因为这件事的理就在心中,在心上求,自然能求得这个理。如果向外于事事物物上求理,会发现求的理支离破碎,此刻好用,换个环境就不适用了,因为外界事物在不断变化,那有什么定理?
所以很多人学了很多方法和技巧,换个地方,换个行业,就不适用了。即使掌握了高深的技术,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更新迭代,会发现不知不觉就落伍了,于是又开始不断专研学习。总感觉内心时常焦虑不安,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安自己焦虑的内心。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管放到任何行业,都能成就一番事业,因为不会局限于一个技能。会把别人拥有的技能当做是自己的技能,因为他与万物一体。君子在心上求理,于是万事万物的理都在心中求得。
不难发现,于外界事物求理者,一般只能在某个技术领域小有成就,甚至会因为学的越多,障碍越大,越难大成。而大成者都是善于在心上求理者,所以大成者不会局限于某个行业,即使换个行业同样能成就一番事业。
于心上求理,需隔除私欲才能求得。稻盛和夫在就任日航时,不断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有私心,当发现自己“动机至善,私心了无”时,任何问题的理都自然在他心中求得,所以处理事情无往不利,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如此高寿的年龄带领日航起死回生。
很多企业不断折腾,到处学习,却始终没有解决内在的问题,发展停滞不前,不如好好向内求,审视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真的大公无私。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外面学来的理也难以真正落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