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习惯误区。
照本宣科式的思维习惯:僵化的照搬书本和理论知识,却不知道分析实际的情境来作出反应。
二、一个观点。
1、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2、每做完一件工作,脑子里回想一下,做一个回顾总结。
三、一个事实。
实际的问题处于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相互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
四、具体方法论。
1、信息。
1)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其中哪些信息是最关键的?
2)这些信息是从哪些渠道中得来的?哪些渠道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
3)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怎么得到?
2、预期。
1)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
2)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是什么造成了预期和事实之间的偏差?
3)我的预期是否促进或者阻碍了事情的进程?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3、结果。
1)怎样描述这件事的结果?怎样评价这件事的结果?
2)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
3)结果需要哪些改进?如何改进?
4、进度。
1)事件的进度合适吗,是太快了还是太慢了?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2)当进度出现问题时使用了哪些手段进行干预?效果如何?为什么效果理想或者不理想?
5、工具。
1)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
2)哪些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哪些工具起到了阻碍作用?
3)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使其发挥更好的功效?
6、情绪。
1)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出现过情绪失控的情况?是什么引发的?
2)我是否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这期间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7、阻碍。
1)在做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碍?其中最重大的阻碍是什么?
2)我是如何应对这些阻碍的?取得了什么效果?
3)这些阻碍中哪些会长期存在?我需要通过什么持续的努力来减少这些阻碍?
8、优势。
1)在做事的过程中,我发挥了什么样的优势?是否有什么优势还没有利用和发挥的?
2)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主要收获有哪些?我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3)我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其他人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优势是我不具备的?
9、缺憾。
1)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遗憾有哪些?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遗憾?
2)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暴露了哪些缺点?其中哪些缺点是必须且迫切需要改正的?
3)关于这件事,别人对我有什么批评和评价?他们的批评有哪些可取之处?
10、意义。
1)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短期生活和长期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
2)这件事对周围人、对社会、对整个世界和对地球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3)我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五、三个注意关键点。
1、保证及时性: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几分钟内就开始反思。
2、梳理“反应链”:去看这件事它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如何结束的,它背后的动因、阻力以及关键节点是什么,这些相关的因素又是如何串联起一条完整的“反应链”的。
3、关注意外现象。
意外结果也许并非本身有多特别,而是在于它落在我们原有的认知之外。因此关注意外事件就是打开我们认知局限性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