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袁小英,是一个16岁孩子的妈妈。然而,名字是乎不能代表我这个人;妈妈也只是一个称呼,我不知道自己是谁,
小时候,我是爸爸妈妈的乖女儿。我的存在依附于父母而存在,不知道离开父母我是谁。
长大了,我依然在向外寻找父母的爱,这一次我扮演了一个妻子,企图通过另一个人来确认我是谁。
有了孩子,我成为了妈妈,妈妈的身份让我既欣喜又忐忑,随着孩子的长大,我希望通过孩子的优秀来证明我是谁。
不堪重负的孩子终于被压垮了,不想再背负我的人生。我很迷茫,也很徬徨,不知道自己是谁。
这个在青春期就应该发展出的自我同一性课题,四十多岁的我还在寻找,没有完整独立人格的孩子可能一生都不知道我是谁。
我的存在和价值依赖于外界的评价和认可,当有人认可我,觉得我好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是好的,是有价值的,可一旦脱离了别人的评价,我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内在没有稳定的自我,总在向外寻找,抓取。
被认可的需求,来自于我对爱的需求。感受不到爱,我觉得自己是漂浮的,没有安全感,也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
四十年来,这条路走的异常辛苦,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担忧,不敢面对内心真实脆弱的自己。
当孩子的青春期有了不同于我的表现,我开始恐慌,不知所措。到处读书,听课希望能通过学习,找到治他的方法,让他像以前一样听话。
可为什么人家说的跟我想的不一样呢!不是孩子叛逆吗?为什么说是家长的问题。我不想听,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可道理讲了,打也打了,管也管了,孩子行为却更加离谱,反而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更加不管不顾,孩子的心也离我越来越远。
因为无法面对生病后内心的恐惧,为了能让自己得到解脱,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生病背后的心理原因,无意中进入心理学的领域,并并其深深的吸引。
在团长的带领下,一点点的去探寻自己内在的信念模式。在“好人”的人设背后,是各种恐惧和担忧,对自己的不接纳。对好人的贪念起源于生存策略,渐渐的却成为了我应对外界的一种模式。
为了做一个好人,我压抑了自己各种所谓的负面情绪,努力的去讨好。然而,那些被压抑的委屈,愤怒,怨恨,悲伤,痛苦…它们都藏在我的身体里,等待着我去看见,去接纳。
我一直不敢承认他们,害怕让别人觉得我不好。我在别人眼中的我,早已经没有了自己。
学习之后才明白,情绪没有好坏,性格也没有好,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是我身上的一种特质,也正因为有了它们,我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我原本就带着爱而来,我拥有宇宙的爱,大地祖先的爱,父母的爱。只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让我的潜意识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
当你学会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如果你不爱自己,全世界爱你,你也感受不到。
当我学会了爱自己,无条件的接纳,允许自己。我眼中的孩子也不再是那个叛逆,不听话,不懂感恩的调皮蛋。相反我看到了他的勇敢,独立,强大的思维能力。
原来我眼中的孩子并不是他本来的样子,他只是我内心的投射。一方面,我不允许自己不孝顺,不懂规矩,不努力。另一方面我把自己的胆小,无力,恐惧,焦虑通通都投射到孩子身上。
当我不在依附于别人的评价,终于知道了我是谁。我就是我自己,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