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原名查良镛,金庸取自名字中的“镛”字。
金庸 | 乱世求学的少年从小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影视剧长大,对金庸的了解也仅限于“武侠”。
偶然机会读到一本《金庸传》,一下激起了年少时武侠梦的好奇,一气呵成看完了整部作品。
想一探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金庸笔下每一个人物都如此深入人心。
然后与一位书迷朋友聊起了金庸的生平经历,便又向我推荐了陈平原对金庸的书评《千古文人侠客梦》,以及陈墨对金庸的评价,读来另有一番滋味。
“金庸”是武侠小说引用的笔名,本文暂用查良镛。
査良镛出生在钱塘江北的海宁县,虽时处军阀乱世,当时的海宁县还是个安宁的小镇,査良镛7岁就读于龙山大学堂。
小学时期相对安逸的学习环境,査良镛便开始读当时有名的小杂志,中国古典小说,从小便对文学有偏爱,有着扎实的文学基础。
童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往往可以影响一生。
1936年小学毕业以后成功考入了嘉兴中学,时代的发展是趋势使然,深处乱世的个人唯有不断适应变化,乱中求生。
1936-1946年,整整十年的求学之路,査良镛从未涉世的懵懂少年到满怀政治情怀的青年,是对他一生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时期。
乱世求学路艰难可想而知,查良镛却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査良镛求学历程 金庸 | 乱世求学的少年读这个时期的査良镛,从他身上看到许多值得学习的品质:
1.知识的渴望——做好该做的事
从战乱时期的碧湖临时中学,中间因个人言论被学校勒令退学,最终努力争取到转学到衢州;
中学毕业以后背井离乡长途跋涉到重庆读大学,这中间有无数可以让他放弃的困难和理由,但査良镛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一直在为自己寻找更优质的学习环境。
在西安联大因拒绝参军退学去做图书管理员,深感图书馆并不是好的学习环境,又辗转去了同学介绍的湘西农场。
未必信奉知识改变命运,只是出于对未知的好奇,还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后来参与工作以后,出于对国际政治的热爱和外交梦,从《东南日报》离职去上海东吴大学学习国际法专业。
每一次选择都看源于了査良镛源源不断的求知欲望。
对于知识的渴求,还是要相信环境的力量,现在好多人会秉承读书无用论,大学无用,但真正的知识储备还是在学校中。
在学习的时候便应该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己,即使我们最终都要走向社会,也应该清楚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样的事。
2.兴趣前提——培养一技之长
其实査良镛的各科成绩都很均衡,不像当代的一些作家一样偏科严重,尤其是语文和英语的成绩是最突出的。
査良镛自小就养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时期的作文经常被作为经典范文。
语文成绩突出这并无意外之处,只是很多人不清楚査良镛其实英文成绩也是很棒的。
在大学期间,选择的便是西安联大外文系,正是因为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科班出身的英文专业,使得査良镛有了自己的杀手锏。
所以初入职场时,査良镛一直都是在报社从事的翻译工作,既是自己感兴趣的又是自己擅长的。
做起来自然自发性更强,很快便在报社展露头角。
査良镛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中学时期便通过自己的写作,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编写了《献给投考初中者》,这大概是新时期出现比较早的升学考试的工具书了。
这样看来,感觉査良镛比好多人都幸运,因为他在很小年纪的时候便有了自己的兴趣和专长。
纵观整个求学时期,其实不难看出,査良镛从一开始接触文学作品,慢慢对文学产生了兴趣,然后会促使他继续阅读更多的作品,并且这期间査良镛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写作习惯。
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难就难在坚持做同一件事情。
査良镛早期有影响力作品-曾用笔名:查理3.不惧权威——明确的政治立场
读査良镛前期的经历会发现,他其实是对政治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敏感度。
身处纷乱时代,政治的洪流冲着他一直往前走。
对于时事政治形态以及当局做出的判断和反应,査良镛始终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
中学时期因为反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写下《阿丽丝漫游记》,用眼镜蛇的形象影射学校教务人员丑恶的嘴脸,被勒令退学,最终转学至衢州。
在西安联大就读期间,适逢国民党征兵,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军,査良镛反对当局这种压迫性的领导措施,因此从西安联大退学。
在当时纷乱的政治环境下,有自己明确的政治判断,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后来参与工作以后,因学习过国际法的缘故,一心为实现自己的外交官梦想,因而离开《大公报》前往北京。
但由于当时的外交部左派色彩过浓,时局的发展感觉和自己的性格不合拍,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外交梦,重回报业。
在政治纷乱的年代,内心有自己衡量的尺度,不随意屈服的品质和精神,才足以支撑起后来《明报》坚定的政治立场。
在文革时期风暴来临时,不仅没有被同行打压下去,反而因为明确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鲜明的社评,在香港报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赢得一席之地,一跃从香港报业中脱颖而出,留存至今。
4.故乡情怀——终难舍弃
查良镛艰难的求学之路,期间包含了诸多心酸。
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战乱时期为求知辗转于不同的地方求学,最远的一次是从浙江到了重庆。
后来历史原因常年客居香港,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下,更是对故乡有着特殊的情怀。
查良镛出生钱塘世家,对于故乡海宁以及钱塘、杭州一带,那里有查良镛最珍贵的青春回忆。
在查良镛早期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于故乡的描述,优雅的诗词文风寄托着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金庸传》中引用的描写西湖的诗词金庸的武侠作品对于景色的描述,多数源于对故乡的记忆,从《书剑恩仇录》到《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再到《笑傲江湖》,金庸一再梦回杭州,以亲切的笔触,勾勒出西湖的美丽神韵。
武侠小说中对于人物的描述,以《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为例,便是以金庸自身性格和表哥徐志摩的性格结合为原型创作的。
他笔下的陈家洛母亲和他的母亲一样姓徐,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他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西湖是小时候 母亲带他去过的地方。
写到这里,纵观查良镛的求学之路,不免想起小时候妈妈送我上学的样子。去外地读大学以后,遇到困难便是最想家的时候,父母会是我们最有安全感的避风港湾。
求学之路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不要急于长大,做好现在该做的事。
书籍推荐:
《金庸传》
傅国涌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千古文人侠客梦》
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查良镛的一生和报界都有数不清的恩怨情仇,香港现存至今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明报》,便是查良镛一手创建起来的。
金庸几乎所有的武侠作品都是在《明报》上连载的。很大程度上是要维持《明报》的继续生存,查良镛才不断创作新的武侠作品,才有了后来武侠创作大师金庸。
在查良镛心里,或许报业才是他终生的事业。
下篇预告:金庸系列——报界成就一生
欢迎留言一起聊聊你的金庸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