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再一次应邀来到三中参与该校语文组的教研活动。蓦然发现自己对它已经有了一种亲切感,看着新建的校园,布局合理的教学楼,崭新的教室,高大的报告厅,一应俱全的教学设施,走廊里学生们有礼貌地向老师鞠躬问好,年轻的教师们一张张充满活力的脸,感觉这样的学校一切都是新的,令人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回想去年冬季,教科院评价指导中心和三中联合举办多个学科教师公开课观摩教学活动,邀请我对该校的六位语文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指导活动,并由我邀请一位我区的优秀教师和该校一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授课研讨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是很扎实的,也很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前期,我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听了五位教师的课,并进行了诊断性的评课指导活动,几位年轻教师的好学认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前一天我评课指出的问题,第二天上课教师立刻呈现出了明显的转变,进步迅速,令人感叹后生可畏。更让我敬佩的是刘校长全程参与,一起听课,评课,交流,对语文课堂中的问题有诸多看法与我不谋而合,时常让我忘记了她曾是数学教师的出身,看来教学理念的准确把握和教学规律的共同之处是可以打破学科界限的。不同学科教师相互听课互相学习借鉴很有必要,许多相通的东西是各学科都有可能会涉及到的,而且也是符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段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科融合的新要求,打破学科界限的壁垒,综合各学科相关内容,将其中一些元素融入到本学科教学中也是未来教学理念转变的重中之重,看来刘校长也是深谙此道的。我觉得我们两个虽然初识,却共鸣颇多。
后来因为疫情的影响,同课异构交流活动从上学期推迟到了本学期三月,从去年的隆冬时节到今年的春暖花开,我们的教研活动真的有了点跨年开展的意味,似乎也预示着我们彼此冥冥中注定的缘分。当然,我也感觉到我们的深入研讨交流可能也到了花开时节,期待年轻美丽的老师们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绽放更绚丽多姿的自己。
本学期我第二次来到三中,带着我区优秀教师陈老师又一次走进了学校,完成了《土地的誓言》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那次给了我更大的震撼,陈老师的课固然上的行云流水,从容儒雅,独具幽默之趣,深藏语文之味,与学生交流水到渠成,给老师印象启示颇多,但是年轻的王雅茹老师对课文内容的独到理解,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成熟驾驭更是令我惊叹,叹其成长速度之快,惊其研读文本之深,也暗暗羡慕这些年轻教师在有如此良好教研氛围的学校工作,可能比在其他学校工作要成长快很多。室外阳光明媚,室内我们交谈甚欢,一个下午的时光转瞬即逝,那次,虽然刘校长没有在,但是另一位同样语文教师出身的副校长对老师们的教学点评精准深入,令我对这所学校在教研方面的深入追求和精益求精感触颇深。
意外的是前几天又接到了杜老师的信息,说该校再次邀请我这周五来学校做评委,他们安排了三位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比赛,请我来打分并再一次进行评课指导,我不禁深深被其打动了,为他们想方设法尽快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股子劲头所打动,也为他们再次请我来参与活动的这份信任所感动,更为他们追求专业人员指导一线教学的科学精神所触动,如果每一所学校的校长们都是这般用心这般执着这般专业科学地抓教学,抓课堂,助力教师成长,学校的稳步发展定然是指日可待。
怀着愉悦的心情再一次来到学校,季节也从春日转换为初夏时节,耀眼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落满地斑驳的金色光点,接待我的刘校长热情相迎,对教育的那份热爱与坚守仍是那般炽热,一袭黑裙的她,高挑的身影看起来依然年轻,脸上浅笑依旧,我们一边聊着,一边到了上课的教室,她给我介绍这次比赛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教学内容是古代诗歌教学课,课题是《游山西村》,听刘校长说课题是上课老师们共同确定的,我不禁暗自赞叹,年轻人的确是敢于挑战,古诗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不太容易教好的课型,可是既然是教学研讨就是要挑这样的硬骨头来啃,交流才有实效,难点才有可能突破。他们勇气可嘉,胆识可赞!
第一节张翡老师的课,她的课设计的中规中矩,教学环节完整,教学思路清晰,注意到了古代诗歌教学的诗歌意象和绘画的关联,设计了学生画出诗歌画面的学习活动,有学科融合的意识,试图将美术教学内容与语文教学融合,综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些尝试和追求都值得肯定。
但是问题也比较明显,一个是教学内容设计过多,下课拖堂较长时间,还有一个是课堂教学是教师牵引着学生学习,属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缺少对学生如何学习阅读诗歌的学习过程指导和方法引领,也缺少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教学不敢放开,对学生控制的比较死板。当然作为赛教课,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撰写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例如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是用于教师如何教的文案,一个是用于学生如何学习的程序性系统性的设计,如今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教师撰写的都应该是教学设计而不是教案。另外,第一课时和教学用时分配如何呈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扣教材,要能理解教材的安排,关注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以及课后练习设计,以此为依据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会更精准一些。当然,从她的课堂教学中也暴露出我们一线教师教学中最普遍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师生之间还是习惯教师满堂问,学生被老师牵引着回答,缺少对学生具体学习任务的制定,缺少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展,缺少对全体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关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先沉浸到文本之中,就像是这首诗,教师自己要先下足功夫,多读多思考,提出自己的发现,才有可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展开对话,才有可能真正让学生发生思维的碰撞,也才有可能真正感染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美好意境中。
第二节于芳老师的课让我有一种兴奋感,兴奋的是我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了一位有灵气的语文教师对教学的钻研和用心,她对诗歌的深入解读让人深感热爱古代诗歌,热爱语文教学是一位教师成就一节好课的基础,她对“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习的首席”这一理念贯彻很到位,这令我激动,现在很多语文教师自己不读课文,只会拿着教参教学生阅读,这怎么能教会学生阅读呢?就像不会游泳或长期不游泳的教练怎么能教会或教好学员游泳呢?教师一定要自己先深入解读文本,才能上出有味道的语文课,上出给学生思维深处带来启迪的语文课,也才有可能上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富有创意的语文课。
于老师的这节古代诗歌教学课在诸多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首先是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以一首诗歌的教学活动,着眼于对学生初步认识传统文化魅力的熏陶与影响。老师用心穿了汉服走进课堂,选取了古风韵味的音乐伴随诵读诗歌的教学活动,这些身体语言和行为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古诗的情境和氛围。上课伊始,老师在黑板前面用心用楷书板书课题和作者,既是率先垂范给学生以用心一笔一画写字的示范,又是落实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教学,还是对汉字书法之美的欣赏,这就是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之下,求真务实,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真实的课堂教学,当然如果能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在书本上楷书书写课题甚至全诗诗句会更好。也是带动全体学生在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中直观感受汉字之美。
接下来,老师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是学生的书法作品,内容就是用毛笔书写这首诗或诗中的名句,老师给全班展示了几位学生的书法作品,只可惜的是老师没有充分让学生评价一下孩子们的书法作品好在哪里,还有没有改进之处,特别是有没有错别字,这样才是落实到语言文字的正确书写的教学,也是依据学情的真实教学,而以学定教才是真正的服务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教学,年轻的于老师能有这个教学创意,我认为在青年教师中已实属不易。这是一大亮点。
第二个亮点是学生的预习分享环节,老师让学生自己将查找的与作者相关资料介绍给大家,这就是在课堂上扎实开展学生学习活动的典型样例。学生自主展示还离不开教师点评,于教师的点评很到位,给了学生学会利用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心路历程,从而更好的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情感的方法,在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并没有退出,而是和学生展开对话,对话的方式一种是做评价,评价学生的发言是否正确完整,是否有创意,是否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等等;另一种是提问,可以将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的结论引向深入,于老师的师生对话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提问,而且提问角度很妙,这也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的独有特点,她是这样问的“你从你查找的资料中解决了阅读本诗的哪些问题”,这个问题把学生对资料的解读放在了解读诗歌的助读运用上,对学生的学习很有指导性,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为:了解了山西村在哪里,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都有哪些经历,你看,这就是教给了学生读诗的重要方法——知人论世,我们就是要像于老师一样,立足于学生预习基础上,开展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活动,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未来三年的语文学习历程尤为重要。
第三个亮点是本节课是一堂真实的诗歌教学课。真实之处在于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景物,即抓意象,这是诗歌的血肉,以此为抓手,体现出学生会的能自己读懂的,教师不用教,只需要和学生共同用简笔画画出景物,为学生理解画面创设情境,也为后面的品读诗中炼字环节打下基础,其次这节课是一节真实的诗歌教学课,真实之处在于抓住了诗歌的押韵之处,找韵脚,作批注,这都是在具体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诗歌,接下来的师生共读诗歌的环节如果能围绕如何朗读好韵脚可能会更好!第三个真实之处在于这节课老师带着学生从炼字入手解读诗歌,细品诗味,例如教师问学生诗歌标题是“游山西村”,那么“游”应该是如何“游的呢”,指导学生动用想象体会诗人出游的心情,然后又追问“诗中的哪个字是最能反映作者心情的”学生找出了两个字,一个是“笑”一个是“闲”,这就是真实发生的读诗的过程,当然,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从诗句整体感受这个字的丰富意味,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可以更具体到位。教师如果能充分地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找出的两个字做出精准的评价,指向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会更好。其后,教师又抓住了首联诗句中的“留”字,带着学生向文字深处漫溯,指导学生抓住“留”字展开想象,说说主人怎样留客,同时引导学生在想象留客的场景时,不拘泥于这一联,而是结合了后面的“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来想象画面,最妙的是教师追问“诗歌能不能把我们想象出来的留客场景都写出来?”这就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收了回来,着眼于古代诗歌的最本质特点,语言的精炼,形象的生动,言简意丰,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古代诗歌的用词传神凝练之美。
第四个亮点是教师的设问之妙,让整堂课变得灵动起来。一是妙在启迪学生思维,例如对诗中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重点赏析,教师通过简笔画板书启迪学生思维,同时运用比较方法,让学生比较诗人为什么不用“山清水秀疑无路,柳绿花红又一村”来描绘所见之景?这个设问含金量很高,关注语言本身,深入诗歌发散思维思考,给学生真实的语文素养提升,在师生共同解读这两句诗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诗歌语言本身的品味,给学生用联想和想象解读古代诗歌予以具体的方法指导,教学落到了实处,“重”“复”中既有山光水色,又有山水之多,景物层次之丰富,山水象征着路途的艰辛和困难之多,自然会令人怀疑无路可走,前后内容保持一致,其意蕴远远超过了“山清水秀”,而“暗”和“明”的对比又隐含着作者的情思,暗字预示着前途迷茫,明字则预示着希望,同时“暗”又写出了柳阴之浓,暗藏生机,“明”未写花色,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凸显花之绚丽多姿,远远超过了“花红”的直白和单调,更透露出些许惊喜和乐观。这样的教学令人惊喜,也令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第五个亮点是让学生提问,立足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当然,学生问的也很有趣,这样的教学才是最高级的充满乐趣的课堂。学生问的问题有“乡亲们为什么要热情款待诗人?”“诗人为什么不干脆留在这美好的乡村”,你看,当教师会提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学生就会提出同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所以我们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学习语文,自己必须首先了解学习者的需要,也就是我们自己要先像一个学生一样好好读懂文本,读出自己的体验,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展开真实的师生对话,才能上出有价值好课来。
于老师的课让我有一种兴奋感,既为听到了一节期待中的理想的好课而感到兴奋,又为年轻教师的好学领悟能力强,善于自主挖掘文本,富有创新精神而感到兴奋,更为自己能有幸参与并目睹这些年轻人的快速成长感到兴奋,今日归来,一口气写了四千多字,已是凌晨,只好明日再续写最后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了。
离开三中时,已是夕阳西下,刘校长坚持送我到校门口,我们都有一种在教学探索过程中的惺惺相惜之感,同行,同思,同求索,同分享,同交流,同在这花开时节,心中有美好在绽放,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