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放性。阅读无界限不仅是指阅读的专题,还有阅读的空间。教材一个单元一个专题,每个专题就是一个类别的文章。因此,教材本身就体现了阅读的开放性。开放性是指阅读专题的开放,包括全学科的阅读,更包括类阅读中的其它阅读类别,比如:历史类的、哲学类的、文学类的。教师博览群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掌握较多知识,教学生时都会用到的。阅读的开放性,这些归类的书不仅教师要读,而且学生也要读。
阅读方式是类阅读的关键。学校阅览室里的书籍对学生的适应性比较强。 比如:工具类的书籍就有语言类、写作类等,其他书籍类较少。到了校园之外图书馆里,书目繁多,更具有开放性。学生阅读,主要是运用老师指导的围绕专题阅读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的读书场所,面对其它类别的书籍,怎么读?类阅读。
张贵栓:类阅读的几个特征二、基础性。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简称“语用”。
大家都说“语文为王的时代到来了”,这句话一听了厉害,但是,仔细想一想,语文怎么称之为“王”呢?是独立的吗?再想一想,不对的。好多人在各种场合讲到语文为“王”的时代时,都在列举读书“量”的观点,说是大量阅读就是语文为“王”,这在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但是,我觉得“文霸”不能为王,“文用”才是“王”的基础,这样强调了语文的基础“工具性”。
谈到“语用 ”并不能只谈语文学科的“语用”,要谈全学科的“语用”。“全学科阅读”就是强调语文在其它学科中的基础作用。我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离语文为王的时代到底还有多远?》语文课堂上学“左右’、“顺序”、“大小”,可是到了数学课上,学生分不清“左右”和“顺序”和“大小”;语文课堂上学生学“高低”、“前后”,体育课上学生却不会把队列站整齐,不分“前后”和“高低”;语文课上学生读古诗词按“节奏”读,到了音乐课上,学生却不知道按节排读歌词。
类阅读是以阅读理解为基础,融会贯通其他学科,落实“语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真正体现全学科中语文的重要性,这才是“王”的基础,语文起到统领的作用,才能称之为“王”。
张贵栓:类阅读的几个特征三、统整性。语文的基本功能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渗透出来的,工具性是通过人文性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了类阅读的统整性。
统整性要坚持形式与内容的融合统一,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决定于形式。类阅读是在围绕主题阅读之时,就可以把两者统一到一个专题上来,不必特殊地分为两个主题。
四、系列性。类阅读是围绕专题组织学生阅读的。每一个专题可以链接阅读同主题的群文,这是围绕专题的阅读。每一篇文章还可以按照“语用”来分类。教材里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对于每一篇文章来说,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可以再以每一个语用点为单位,去整合其它文章中的语用点,然后采用串珠式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白杨》一课,文章中就有以下几个语用点;1、借物喻人;2、人物对话;3、难以理解的句子等。这样就可以分别按照以上三个语用点,去链接其它文章中对应的语用点,做好链接式的阅读教学。
现在,提倡大量阅读,师生在面对种类繁多的书目,类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