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我曾经教过、现读高三的学生来办公室找我。师生间,除了聊日常,还会很自然而然地聊学习。
问及她的学习情况,她侧了侧脸,不敢望向我,怯怯地说了句,很差。
其实我也并不算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只挑了以前说了又说的话来说。现在觉得,她未必就听得进去,我想,任何人,现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共同进退的伙伴,是手拉手一起努力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只能说苍白语言的老师。
我也谈了一些记忆术,比如,过度学习、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很多东西说来容易,要真正做起来,未必真的能如愿。讲到后摄抑制时,我就想,既然在睡前记忆的效果比较好,那么为什么晚读要放在自修的第一节前而不是放在自修最后一节课呢?
学生来上晚自修时,精力都是充沛的,第一时间进行晚读,学生读得很大声,也能把充沛的精力放在读书上。事实上,我发现学生晚读的声音是比早读的声音要大。
晚读过后,就是三节自修课。往往到了最后一节,学生们的纪律就会变差,自觉性不够了。如果把晚读放在最后一节,说不定学生会控制不住自己,会借机聊天,这样聊天声和读书声就无法区分了。
我这几天也做了实验。
我制定了复习计划,有读书、做题、写试讲稿等。第一晚,我先写稿,因为备课总得花上一两个小时,我想着先把难搞的搞定了。结果等我写完稿,确实是松了一口气,但是我已经没有心思再去好好读书了,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了,只想快点读完读熟好睡觉。
第二晚,我先读书。可是读书的时候心里会想,还有试讲稿没有写,这么难写。所以读书的时候心里负担会重。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最终我都会把当天要背的知识点背熟了。第二天复习的时候,还是很有印象的,好像没有找出什么区别。当然这个实验实施得也并不精准。反正,喜欢先做什么就先做什么吧,心情好,能复习得下去已经很不错了。
真的很容易放弃的,只要心里有一点点不愿意,就丢下课本。其实我也很明白高三学子的心情。像他们,如果每次考试都是没有达到分数线,那么就会心灰意冷,心里会不断地出现“反正怎么考都考不上的,干脆不要那么累了,轻轻松松地过每一天好了”的念头,或者也会有“反正也考不上大学,早点出去打工比较好,不用在这里浪费时间”的想法。其实我也反反复复地出现这样消极的念头。确实是累,确实是有压力。我的小伙伴已经压力大到拼命掉头发了。
可是,不能放弃啊,放弃会后悔的啊,这是唯一的机会啊。只能抓住,只能尽力,只能坚持。谁都不要放弃,先走着吧,船到桥头自然直。
虽然我的复习占据了我绝大部分时间,但我还是留了一点时间来看课外书和关注李镇西。李镇西就是我教育道路上的榜样,我可能已经被他的思想“洗脑”了。但我觉得挺好,他说,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我也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我不知道那么忙碌的李镇西是如何每天都抽时间看书、写文章的,但我还是想向他看齐。
好吧,我真的只是想凑够一千字而已。
(2017年2月6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