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人就是这样,终其一生都在自我和外界中挣脱又迷失,个中的辛苦繁复、迷茫纠结委实不必与旁人说。因为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听到了,却没听懂。
若你实在想要发泄或者解脱,骂人或自杀都不是最好的方法,前者伤人,后者伤己。最好的办法是读书,而且是读丹尼尔·凯斯的书。你纠结,他的人物直接分裂成24个比利,你迷茫,他的人物直接在思维里脑洞爆炸。一夜痛读下来什么病痛不快都没有了,简直比灵丹妙药还有用。
我读他的作品,从《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到《24个比利》,事实上我也就读过这两本,只不过用“从…到…”的句式显得我知识丰富一些,很多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哭惨了”。而我全程读完,没有一滴眼泪,甚至没有一丝鼻酸。这有什么可哭的呢?哭出来的人都是以观众的心情去看待这一场人生的悲剧,而戏里的人,有的只是内心的苦闷和表面的微笑吧。真正的痛苦,会沁入五脏六腑,会让你痛得哭不出。而身处于悲剧之中的人,比起每天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而言,更多地是在麻痹自己,“没关系,没那么糟的,他们没有在捉弄我,他们只是在跟我开玩笑,大家都是朋友。”
查理就是这么做的。
于是很多读者觉得查理很惨,大家觉得虽然他从一个智商68的低能者变成智商185的天才,却始终被孤立在人群之外。查理自己也说:“我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然而他即便痛苦,也觉得是有价值的,至少他清醒过。清楚地为自己活过,为自己展示过,为自己圆满过。
他得到的,远比他失去的要多得多。
他为自己而活。不用在面对别人的嘲讽和戏弄的时候还要努力抑制住心里尚不明朗的负面情绪——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因为尊严被侮辱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我们管这种情绪叫愤怒。微笑着对待别人是一种友好,微笑着安慰自己是一种残忍。查理残忍地欺骗了自己二十多年。他紧张的时候、窘迫的时候、心碎的时候…他都以一种怯懦的姿态发泄着自己的不快,准确地说,是不安。那时的查理以为用额头抵住墙就可以抵住悲伤,真正成熟的人会在挫折中不慌不忙地坚强,而查理已经在沉默中被不安和屈侮打得溃不成军。
他为自己展示过。185的智商,他丝毫没有浪费,精通多国语言,横贯古今,通读各类著作,包罗万象。他不眠不休,拒绝恋爱,理由是“时间我自己一个人用都不够,不想再分到别人身上。”艾丽斯说他变得不近人情,变得自私冷漠,毕竟,原来的查理永远带着微笑,原来的查理有很多“朋友”。朋友,是在你有所建树的时候会为你骄傲的人,而不会记恨你抢走了本应属于他的光芒;朋友,是用来感激的,不是用来诋毁的。心里无朋,何处能友?
他为自己圆满过,时隔多年,在一家理发店,看着他父亲给他理发。回到家里,多年以来积累的不甘和质问最后都变成一句哽咽的“妈”。父亲认不出他,母亲一味地赶他。而他,对待父母和妹妹,始终郑重且珍重。
最后查理又变成了那个低能人,在他的进步报告里一字一句地叮嘱那些不算做朋友的朋友。我想,这就是作者要说的吧,人可以糊涂一时,却不能不明不白地走过一生。希望读完这本书的你,既有风度,又有锋芒,永远谦卑,永远善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