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稿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宋牼也被称作宋子,也有书里边写宋荣,都是同一个人。这个宋子,有人说是老子一派,有人说是墨子一派,我看这一段文章,他的观点是比较偏向于墨子一派的。
宋牼将之楚,之就是去,要到楚国去。然后孟子跟他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了,然后就问他说,先生去哪儿啊?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这个宋子说,秦楚之间要打仗,构兵就是要打仗,我去见楚王,我想游说他别打了,赶紧撤军。楚王如果不听,我就去见秦王,然后我劝他赶紧罢兵,两个人我总会遇到一个能说通的。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说咱俩今天在路上碰见了,我也没法儿听你详细说,你打算怎么说?咱也不需要做这样的演练,轲也请无问其详——我不用问详细的部分;愿闻其指——这个指是宗旨、大意的意思。就是我想听听您的宗旨,您打算用什么来说服他们俩呢?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宋子说,我就跟他们说这样做的坏处,这样做有多大风险。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你的想法很大,这个我能够理解;但你用利的名义去说,这事是做不到的。为什么?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你用利这个东西去说服秦王楚王,秦王楚王一高兴,一算账,发现不打仗更划算,然后罢了三军之师。
那么,这些三军之士,来参与打仗的这些士兵,他们为什么愿意不打仗呢?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不打仗能够获得更多的利。他一算,不打仗能够活命、能够赚钱、能够拿到补贴,所以我不打仗了。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 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你这样去游说,相当于你去做了一个利益说明会,让三军之士都懂得了利益的好处。所以回去以后,做人臣的人,事君,脑子里想的是利;做人子的人,事父,想的是利;做人弟的人, 事兄,想的是利。君臣、父子、兄弟都没有仁义可言了,人们做事都是“怀利以相接”,就是想有什么好处,有名还是有利。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如果这样做下去,不完蛋的,从未有过。为什么?为什么在古代谈利这个事这么危险?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个时候是农业社会,利益都来自于土地。土地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我们在那个时代,只强调利这一件事,导致的结果就是“上下交征利”,这个国家就会处于危亡状态。
这种状况在工业时代开始得以改变。有了蒸汽机以后,人们发现土地不再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口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哪个地方人多,哪个地方就有市场。我能够通过我的机器生产东西,就能够交换来很多东西,这个时候谈利,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大家共同把蛋糕做大的一个过程。我们讲过一本书叫《技术与文明》,推荐大家听一下,就是讲了这个道理。
所以,“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如果你能够用仁义去说服秦王跟楚王,秦王跟楚王因为乐于仁义而罢军,那么三军之士也会知道:哦原来仁义这么重要!我们是因为喜欢仁义才不去打仗的。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 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我们不管是君、是父、是兄,我们都是因为胸中有仁义才去做这样的事情,又回到了跟梁惠王说的“王何必曰利”。君臣、父子、兄弟,都不是通过利益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要在一起工作,而是怀仁义以相接,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君臣相敬这样的想法。
如果我们都以仁义相接,一起工作,却不能够成为天下的王道,这种情况从未有过。所以,何必曰利呢?
孟子找到任何一个机会,哪怕是借别人之口,也要强调仁义的重要,生怕大家只是以利益相约。希望大家更多地看到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所在。
我有时候听到我们的公司的年轻人跟别人谈合作,也会说这样的话:说你跟我合作很简单,要么给我名,要么给我利,你说我们能占到什么。我听到后觉得不对,不能这样说话。你这样说导致的结果是:所有人跟你合作,心中没有仁义,心中根本没有想过我们一起做什么有意义的事。这么直接地说要么给名、要么给利,这个叫把无知当勇气。
一定要考虑到合作的意义、价值,能不能共同把蛋糕做大,能不能想办法创造一些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算账。这个世界上没有能够算得平的账,你永远都会觉得这儿不合适、那儿不够好。天下危亡就从上下交征利开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