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艺术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王朝。每一个王朝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尽管数千年来法老都被以相似的方式描述为人的理想化身,有着高贵的外表。传统埃及艺术可能影响了希腊的罗马艺术家创造自己的神像的方式。
苦和痛也是本质的一部分吗?或者它们如万般变化一样只是一种幻觉?在印度虔诚的信徒认为,如果苦不是某个神有意强加的,那么它必定是世界秩序的一部分。无论如何,苦一定有其因缘,人们也要忍受它。
这种与万物合一进而从苦中解脱的状态,在印度教中被称为解脱,后来在佛教中又被称为涅槃。要达到解脱或涅槃,人就必须受苦。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极乐——因为如果极乐是不经过努力就获得的,人们又怎么能真正认识到它呢?
克服私欲——谋求更多东西,为了更好的生活——必须成为人类的首要任务,即使对那些穷人来说也是如此。但是,摆脱欲望也并非一日之功。
业力是指诸行之所积的道德后果。善业是善行之所积,恶业是恶行之所积。生命临终之际,也是业力总扩之时。行恶者重生到更苦的一道中,并再次于各种苦中求善。行善者轮回到更高的生命处境,乐而少苦。
在西方,启蒙意味着认知理解;在佛教中,开悟者破去我执,远离生命之流,能全然客观地看待一切事物,理解众生的想法、动机、悲喜。因能破去我执,是故无上正等正觉是通往涅槃之门径。涅槃者,不是死亡,而是无尽的安宁。
虽然佛教宗派林立,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都信赖宇宙普遍的运转活动。正如“天”知道何时下雨、何时生长、何时产出、何时收获,人们必须学会与“天”协调一致。如此正行待人,他人亦正行待己,才能彼此平和安宁。
道教的基本信念是,大道是通过持续不断地相互作用而运作的:悲喜、生死、阴阳、昼夜、寒暑、福祸,等等。没有为死亡做好准备,就不能拥有生命。对死亡的恐惧——或者说,对人所珍视的东西相反的任何东西的恐惧——都会导致痛苦。
福祸皆蕴于大道之中。今日之祸有可能即是明日之福。
宇宙蕴含着最基本的对立——阴阳。在中国艺术中,阴阳被直观地表现为一个圆,一边白中有黑,一边黑中有白。白色一边即阳,指太阳,所以生命的源泉和阳刚之气;黑色的一边即阴,指月亮,阴柔之所。阴阳相济,运化大千世界。
无为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概念,很难准确地翻译为英文。也许最接近的定义是无为而不无为——允许道自行运转,不予干涉。如果人能够无为而为,就能紧随本性,无所不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