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两件旧事,一件是中国古代的例子,公元1630年,明朝的著名将领袁崇焕中了清军皇太极的反间计,被大明的崇祯皇帝处以凌迟之刑。行刑那天,刽子手一刀一刀地割下袁崇焕的肉,沿途百姓竞相购买,买到一片就直接生着吃下去,顷刻间,肉就卖完了。接着,刽子手开膛取出袁崇焕的五脏继续卖,心肝肺陆续被人争相抢了!可怜袁崇焕一代忠臣良将,最后就只剩下一颗头颅,这事儿也成了后世史书上一件常常被提及的千古遗恨。
我们先不说袁崇焕的冤情,且来分析分析这吃肉的场面。众所周知,袁崇焕可谓是当时保卫大明王朝的最后一道屏障,就因为敌人的一个反间计,朝廷就判定他背叛了国家和人民。问题是为什么老百姓在争相购买生吃他的肉时,怎么就忘记眼前这个人正是三次宁远大捷的指挥者,也早已忘记了,正是这个人的存在,才使清兵近二十年不能入关?相信你也一样困惑不已,心里大骂这群人禽兽不如,脑子被驴踢了对吧?
另外一件是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所谓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想必很多朋友还记忆犹新,特别是那些开日本车的车主。有新闻报道,一个开日本车的车主,被游行人群中的“爱国分子”用U型锁打穿了颅骨,简直倒了八辈子霉。你说这招谁惹谁了?其实想想,砸了日本车,打了中国车主,是反日吗?日本人损失一毛钱了没有?从头到尾受损害的都是自己人。可是为什么在集体游行中,这种不理性的行为会四处开花呢?
在事后的报道中,人们发现原来那个行凶者,平时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就是一个普通的泥瓦工,在朋友眼中从来都是乐呵呵的,平日里别说打架动粗,连跟人吵架都没有,很多人就好奇啊,怎么他到了这游行队伍里,突然就变得这么暴戾凶狠呢?
而真相就在今天我们介绍的这本书《乌合之众》里。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读过任何的心理学专业的书籍。也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抱着粗略学习和认识心理学的心态读了这本著作。虽对于心理学认识还是没有很大的提高,但收获还是有很多的,因此把自己浅薄的认识和大家作以分享。
这是本什么书呢?它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法国人,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闻名于世。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
书里说道:“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再说回前面两个例子,当年的百姓在暴躁的情绪下,早已失去了正常的判断能力,哪里还记得袁督师的功绩,被别有用心的人一煽动,立马变成一帮‘乌合之众’,想想都可怕;砸日本车、打人的事情就更清楚不过了,典型的在群体中丧失理智的暴民行为。
一提起群体,咱们老百姓平时接触最多的说法就是什么“人多力量大”啊,“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啊”,“众人拾柴火焰高”啊,一句话,那就是群众总是代表着正确的前进方向,群众的集体智慧是不容置疑的,群众聚在一起,每人出一个主意,那肯定能筛选出一个最优方案。
可在《乌合之众》这本书中,作者勒庞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在集体潜意识的作用下,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变成一种智力十分低下的生物,就像‘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一样。”你没听错,他的意思就是,人越多反倒越傻。怎么样,是不是有点脑洞大开的感觉?
接着,勒庞进一步告诉大家,一个孤立的人“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也表现出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和原始人更为相似的是,他甘心让自己被各种言辞和形象所打动,而组成群体的人在孤立存在时,这些言辞和形象根本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可按道理说,一个群体中总会有几个聪明人吧?这些人跑到哪去了呢?勒庞说,“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的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这话听上去有点绕口,其实意思就是说,别看一个群体里总有几个聪明人,可一旦人多了,这些人的思想啊性格啊什么的,就全变了,随大流了,跟着众人的脚步走。
为了证明这些论点,《乌合之众》这本书引用了五十多个具体历史事件,其中大约有二十个左右,都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比如,当时的巴黎,成千上万的巴黎市民,都疯似的,把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1500多人,一气虐杀干净,连十二三岁的孩子都不放过。更恐怖的是,在极刑现场,巴黎的妇女们都以能看到贵族受刑为荣,完了后还津津乐道,那兴奋状态丝毫不比看完一场好莱坞大片差。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把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群体变得如此狂躁,不分青红皂白地杀人如麻呢?在《乌合之众》作者看来,原因就是:“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说白了,群体会赋予一个普通的个人无穷的力量,在“法不责众”的环境中,一个人平日里压抑的本能可以得到尽情的宣泄,而且群体还会天然地赋予其中每个人一种正义感,勒庞发现,通常“参与这种犯罪的个人,事后会坚信他们的行为是在履行责任,这与平常的犯罪大不相同。”
一开头我们说的砸车事件,大家觉得这分析是不是特别精准,仿佛砸车的时候,作者冷眼站在旁边看着,看得透透的?
那这么说起来,大家伙儿聚在一起,闹了半天就全是坏事?就没干件好事了?这其实也不尽然。比如1789年8月4日的晚上,法国的贵族一时激情澎湃,毅然投票放弃了自己作为贵族享有的特权。设想下,他们如果是单独私下考虑这事,怕是没有一个人会表示同意的。
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群体可以被称为一种情绪的放大器,如果引导得当,个个都是雷锋也不稀奇,但如果被坏人利用,往无节操无下限的方向带,那最后大家就真的无节操无下限给你看了。就比如,那个曾经将德国带入毁灭的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
但最终,我们应该理解,就像勒庞所说的一样,“我们不该对群体求全责备,说他们经常受无意识因素的左右,不善于动脑筋。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他们开动脑筋考虑起自己的眼前利益,我们这个星球上根本就不回成长出文明,人类也不会有自己的历史了。”
最后归结到,作为个体的人我们如何避免群体的‘恶’呢?勒庞说,“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教科书和字典可以是有用的参考工具,但长久把他们放在脑子里却没有任何用处。”这段话,我觉得放到今天的中国也是适用的,机械的应试教育是不可取的。
当然,即便教育得当,也不见得就能集福消灾,因为作者在书中悲观的告诉大家,“某些观念的爆发并被付诸行动,有时看起来显得十分突然。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结果,在它背后肯定能够找到一种延续良久的准备性力量。”历史要改变时,个人是阻挡不了的,但只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个人就能更加坚定与坦然,不当“乌合之众”,而做出正确的个人抉择。
因此面对群体思维,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有自己意识的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