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书友,本次我们共读的是《张爱玲传》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天涯孤旅。
1969年7月,张爱玲从波士顿搬到柏克莱,从此开始了她晚年在加州26年的漫长岁月。
爱玲在柏克莱的工作不很舒心,对柏克莱的天气也有许多不适应。此时的台湾,在短时间里却掀起了张爱玲热。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了一批张爱玲的作品:《怨女》、《秧歌》、《流言》、《张爱玲小说集》、《半生缘》等先后重印。皇冠老板平鑫涛的妻子,著名作家琼瑶女士就称,张爱玲是她写作上的老师。
好的作品,总是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段时期,爱玲的创作势头又似乎有了一些回升,1967年英文小说《北地胭脂》,由英国的凯塞尔出版社出版。
在这期间,水晶先生与深居简出的张爱玲有过一次长时间的访谈。水晶先生形容爱玲有一个绝妙的比喻,“我想张爱玲很像一只蝉,薄薄的纱翼,虽然脆弱,身体的纤维质素却很坚实,潜伏的力量也大,而且一飞便藏到柳荫深处。”
1971年,由于陈世骧先生病故,一个月后张爱玲也被解聘了,不过对于她而言,也许是因祸得福,她一向喜欢自由自在。更为重要的,她当时已从皇冠出版社那有了较稳定的收入。
经过多年的奋斗,爱玲终于等到了可以随心所欲的这一天,她搬到了洛杉矶。
搬到洛杉矶的爱玲,深居简出,谢绝来往。
在她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中,做的两件最主要的事是翻译《海上花》和对《红楼梦》的研究。《海上花》由爱玲先后译为国语版和英文版,填补了这方面多年来的一个空缺。她完成的另一项艰苦工作是对《红楼梦》的考据。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研究历时10年,1977年24万余字的《红楼梦魇》,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插曲之一》,和初详至五详《红楼梦》,共七篇论文,并自序一篇。
这期间爱玲的生活越来越趋向于个人化,她一直很少与外界来往。当时,她的作品在海峡彼岸掀起的波澜,与她在美国离群索居的隐居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们对这个身世传奇,知名度颇高的女作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期间,当女作家戴文采小姐接受台湾《联合报》之托,去采访张爱玲时,演绎出了一场“垃圾风波”后,她再次搬家。
从此她越来越过着闭门幽居的生活,很少接电话,地址是向外人保密的。她完全埋首在中国的故纸堆中。
在陆陆续续地搬家中,爱玲把一切东西都看成身外之物,许多东西都扔掉了,唯有那本脱了线的旧影集,一直陪伴着她。
她坐到桌子前,开始了她最后一本书《对照集》的写作,她要公开这些私人照片,让世人看到一个真正的张爱玲。
1995年9月8号,邻居发现已有好多天没有见到这位瘦削的中国老太太了。洛杉矶警署的官员打开了张爱玲公寓的门,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无法形容的凄凉画面:一位瘦小穿着赭红色旗袍的中国老太太,十分安详的躺在空旷大厅中的精美地毯上。桌子上有一沓铺开的稿纸,和一支未合上的笔。
那个时候距离她死亡已经过了六七天了,张爱玲走了,永远离开了这个对她而言近乎苍凉的世界。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正如她在作品中写的,人生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