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笔记
从前南村有一个叫綦的家伙。这一天他靠着一张茶几坐着坐着就出神了。
他的侍者看见这副模样就问:“您今天跟往常不一样,不是一般的安静(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为何?”
綦于是描述了一个觉者的视角:到忘我之地(吾丧我)。听见世界有三种声音,天籁、地籁与人籁。比如大地打了个嗝,于是就有了风。这风不发作则已,一发作就吹响山林,从木石各种孔窍缝隙里发出动静,热闹极了。风过之后,又是一片寂静。这是地籁。
人的声音也是一个道理。风吹万窍,万种声音都是个体的呈现。而这么多复杂的呈现背后只有一个无差别的鼓动者,那就是天籁。
而世人的心隐隐约约地知道世界有个鼓动者,却不清楚那是什么东东。自己的身体也是可以感知的,却不知道谁做得了主。人从出生就开始等死。而从生到死的过程中与外界不断磨合,被这个世界裹挟,直到形体衰老,精神昏聩。
世间种种言论,往往是大道被偏见隐藏,至言被浮华的词藻隐藏。世人争论不休,只有圣人才不去分别,他们用天道观照事物本来面目。
见识有几个层面:
最高的层面是空,未始有物。
其次是认为有物,但没有边界。
再次是认为有边界,但没有是非。
最次是己非人,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
只有站在“空”的层面,才能认识庄子的神逻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站在“有”的层面上,任何比较都是条件限定的相对而言。
所以圣人的处世之道,是包藏光明(葆光)。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把自己认同于觉,其状态是无条件的自由。乘云气,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
把自己认同于影子,则必依附于人,而所依附之人又是依附于各种条件的。
你是谁,取决于你的意识所在的境界。在庄周的境界里你就是庄周,在蝴蝶的境界里你就是蝴蝶。庄子是一位超越时空的朋友,俯仰之间即可遇见;蝴蝶未尝不是。他们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提醒:与世界相处,只需要一点“觉”就足够了。如此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