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天地、人神四重奏”
———题记

际遇变化,晚期海德格尔的思想已经有了转变。他早期作品《存在与时间》所获得的一个评价是: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
《存在与时间》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一个两千年西方哲学史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
打开此书,字我都认识,合在一起却不明白在讲什么。此次参加魏老师团队发起,干老师领读的共度会,混浊的思想,梳理出来了一个脉络。
“存在”如何理解,从离他最近的“此在”开始入手。“此在”是实体的我吗?的确容易混淆,但认识“存在”,并不等同于认识“自我”。
出发前是大雨瓢泼,但还是上了车。靠窗的位置是最佳的观景之处,我是不会错过的,看着蓝天白云,心里面的平安越发笃定,似乎有同一个声音,召唤着天南海北不同的人。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就从“此在”入手,尝试着来回答这个问题。共读者是我从前不曾接触过的,他们对我很陌生,我对他们亦然。我花了一定时间来思考我以何种身份来参加这次共读。
我是一名教育创业客,参加共度我也是以校长的身份来定位我自己。这两个身份并不是我的本真状态,这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一开始,我只是文哲史强烈爱好者,因着我的处境,有了后面这两个身份。
记得有一个电影里面有一个场景,男孩在父母要求下和心理咨询师面谈,男孩本身是抗拒这件事情的,所以他带着讽刺的意味说:“你就是个基督徒。”咨询师坚定的看着他说:“我是心理医生,其次才是基督徒。”当下整个场面就发生了翻转。这个场景当时是引起我的思考,只是还没有想明白。
“此在”就是一个世界,他的丰富内涵远远超过了“自我”。在常见的表示“我”这个意思的字里面就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我”强调“有权利的个体”;“自”“取自鼻,一个人一个鼻子,强调个体本身”;“余”强调“我和他人之间互动”。
“日常此在”是“此在”的基本状态,这对于理想主义者实在不容易接受,我曾经为此带了一个又一个伪善的面具。好在“良知”发出召唤,我听见了,在“日常状态”中明白“我怎么了?”,一次又一次下决心,“当下所是”。这个过程的确不容易,其实是痛苦的。
“生命训练师”是我听到的呼召,可是我却不相信。有的人一辈子可能也听不到呼召,再者又如何能够知道这是对我的呼召呢?我的疑问是后者。这种张力在电影《黑客帝国》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部电影我是在回程路上看完的,之前没有看过。
“此在”是谁?海德格尔在书中用了整整一章来讨论这个问题。
海德格尔提到“此在”是有罪的,
为什么“此在”是有罪的?
“此在”的“能在”总是有一种“不能在”。晚期海德格尔思想:天地,神人四重奏。在“此在”之上,我们都在追求一种信仰,你有自己的信仰吗?
回望良知召唤的轨迹,心里面对呼召的相信越发笃定。记事以来,大人们眼中的我就是“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感觉,细想常觉得疑惑,于未来我并没有清晰规划过,何来觉得我会如此厉害,其实我胆子小得很,糊涂事干得不少,意志力似乎也不坚定。我并不相信对我的这份呼召,我只觉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我对自己的生命有很强的罪责感,何以负责他人的生命,这个担子太重,我担不起。只是呼召是真的,这个声音就会不断从内心发出指引。训练执行呼召的内容所具备的思考方式,能力哪一个难?显而易见是前者,电影里面呈现方式是输入相关芯片,读取其信息,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能否发挥到卓越,就看你是不是对的人。更重要的是:解放你的思想,相信你的呼召,一个新的纪元就开始了。
在这个新纪元的开始,我愿成为那个落荒者,能为后人开辟未来。回应内心深处的呼召,明白真理又富良善爱心,能成为许多内心空虚,缺乏方向者的生命教练,把他们引导生命的源头———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