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自尊的人很美
一个人,若拥有独立而完整的自尊,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上云卷云舒。
真正的自尊,是持久而稳定的。这样的人看上去平静、满足、自信但又谦卑,他们坦率、会自嘲、享受当下。他们知道自己犯过不少错误,会承认,但不会因此郁郁寡欢。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并为之不断努力。他们像孔子说的那样,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拥有高自尊的人很美。
自尊篇(一)——红掌知行合一之146二、低自尊的因
谁都希望自己拥有独立而完整的自尊,不幸的是,各种各样的失败、批评、排斥,把我们的自尊戳得千疮百孔,从而引发低自尊。
自尊不足的人会对自己进行病态的自我批评,他们会放大自己的缺点,否定自身的价值,击碎良好的自我感觉,陷在低自尊的恶性循环中。
那么,这种病态的自我批评是怎么形成的呢?
1、来自家庭。
教育界有一句话:问题孩子的背后是问题家长。
①家长将品位、个人需求等与道德挂钩。比如孩子喜欢某种发型被指为不良少年,成绩不好被认为低分可耻。
②家长混淆行为和实质的程度。如果孩子在犯错时,家长帮助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好之处,他们的自尊不会受打击。但如果直接评价孩子为“坏孩子”,不仅是指责行为,也是人格攻击。这让孩子无法区分行为和本人,认为自己这个人和自己的行为一样差劲。其实孩子就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成长的,每一次的错都是学习的机会。
③家长对于禁止手势的运用
何谓禁止手势?
孩子因为某些行为挨批受罚,这类惩罚性事件就叫“禁止手势”。
禁止手势的不一致性。当孩子做同一行为时,你的情绪糟糕时反应是大发雷霆,情绪好时是置若罔闻。有时可以,有时不行,这样前后不一致的反馈,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产生莫名的负罪感。而你情绪失控时对孩子的大发雷霆、狂轰滥炸,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和恐惧。
听多了批评的孩子,渐渐的会养成病态的自我批评习惯。
自尊篇(一)——红掌知行合一之1462、来自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用来判断事物的准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反应。但它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你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家庭与社会息息相关。
①你的“应该”和价值准则可能不适合你。比如,“不顾一切奋进”的准则让你的父亲白手起家,但它可能让你的生活失衡。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我应该了解一切”、“我应该内心强大,永不受伤”等等,这些“应该”会攻击自尊。
②对行为和品位进行道德判断和指责。这个过程从童年就开始了。比如父母说不听话是坏孩子,不整理房间是没责任心,这些会让孩子认为:要么遵循父母制定的行为规范,要么做一个一无是处的坏孩子。
3、来自认知扭曲
生活中常见的认知扭曲有9种。
①过度总结。根据单一事件总结出普遍规律。比如,一次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笨。
②贴统一标签。不自觉地使用诬蔑性的标签描述自己,而不是准确地描述。比如“我一事无成”、“我呆头呆脑”。
③过滤。选择性地只关注负面,忽视正面。
④二元对立的思维。把事物进行绝对化分类,非黑即白,对自己的判断也是非此即彼。比如,觉得自己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成功就是失败。
⑤自责。为所有的事自责,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
⑥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说的话、做的事都与己有关,同时喜欢和人对比。比如,朋友说无聊,你觉得他是抱怨你沉闷。
⑦读心。没有任何依据就揣测他人的心思。
⑧控制错觉。要么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要对所有人和事负责,要么倍感无力。比如,一个人觉得自己得为母亲的健康负责,为孩子的成绩负责。当无力控制时,又认为自己软弱无能。
⑨感情用事。受控于多变的情绪,认为事情和感觉到的一样。
人生的痛苦在于没人尊重你,没人理解你,没人接纳你,没人认可你,没人爱你……
其实,这是一个无底洞。
其实,花还是那朵花,树还是那棵树,就看你怎么想。
我们要学会自我关怀,自我接纳,自我尊重,从自我病态批评中走出来。
如何从病态的自我批评中走出来呢?且看“自尊篇(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