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历史古风依旧
诸葛亮否定 “子午谷奇谋”,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否定 “子午谷奇谋”,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作者: 阿迷神州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03:07 被阅读80次

公元228年(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弃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魏延认为诸葛亮胆怯,后世有讲此计太过悬危者,也有称此谋乃绝妙好计者。

上千年来,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其实,大家都将否定的目光盯在了“子午谷奇谋”能否成功的焦点之上,而忽略了另一个更加现实性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字“利”。

因为,魏延此计无论是否成功,皆对诸葛亮不利。所以,诸葛亮才会果断否决。

一、诸葛亮否定其计,当真“将略非所长”吗?

据《三国志》补注《魏略》记载: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军事会议上,魏延提议欲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他”故事,愿率5000精兵,经褒中,越秦岭,十日可袭取长安,后再取潼关。理由有二:一是长安守将夏侯楙从未领过军,不识兵,更不懂军法战策;二是夏侯楙性格胆怯,突遇大军天降,必然惊慌而逃。因此,长安、潼关之地易取也。

但是,诸葛亮听后,当场给予否决,理由是“此计太过凶险,不如稳步推进。”

之后,又有人从《三国志》中断章取义 “将略非所长”,便认为诸葛亮军略不如魏延,不识“子午谷奇谋” 的成功几率有多大。

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据《三国志》记载:全书单独成传的仅有八人,分别是:曹操、曹丕、曹睿、刘备、刘禅、孙权、诸葛亮、陆逊。从此名单中就可以看出,除了魏蜀吴三国的开拓者和继承者外,就只有诸葛亮和陆逊两人。同时,陈寿之父因马谡街亭之败,受到连累,忍受削发、逐出军营等侮辱,后羞愤而死。可以说,诸葛亮是陈寿的间接杀父仇人。

在这种情况下,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都有如此高的评价,竟然将诸葛亮同军事奇才陆逊并列,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非同一般。

同时,战国时期的廉颇,为何能够排进当时的“四大名将”之列,主要之能就是守,能将秦军阻挡于国门之外。然而,诸葛亮不但能将弱小的蜀国守御的如同铜墙铁壁,还能屡屡以弱胜强。曾拔三郡(南安、天水、安定)、斩敌大将(张郃、王双)、迫使司马懿坚守寨门不敢出战(因此,在后世有“忍者神龟”之称)。后来,陈寿在《三国志》引注司马懿观看诸葛亮的屯兵扎寨痕迹后,大叹其为“天下奇才”。正所谓:敌人的评价最中肯。更何况司马懿和诸葛亮乃是世敌,前者对后者的评价也就更加的中肯了。

再后来,唐太守与李靖谈论军略时,也曾对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将其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史兵家评选为“武庙十哲”。

因此,诸葛亮不但军略不弱,而且非常之强悍。可以说,诸葛亮对于魏延 “子午谷奇谋”高风险背后的高收益,看的非常清晰明白。其实,任何计谋,对于行业中人来说,只要讲出来了,就如捅破的窗户纸一样,一目了然。诸葛亮之所以否定,皆因非其所愿。

二、魏延此计成败,为何皆对诸葛亮不利?

当时,魏延提议“子午谷奇谋”的原话是这样的:“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不知大家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没有,魏延的提议中有这么一句“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也就是说,诸葛亮如果采纳魏延之谋。此计若成,魏延一路大军将成为进攻主力,而诸葛亮这一路大军却会由主力变为了辅助的配角。事后,无论在军中,还是在朝中,最大的谋主,最大的功臣,自然非魏延莫属,同时魏延的威望也会上升到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度。

而此时,魏延的身份是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如果魏延当真立下此等不世之功,又将何以封赏。封赏小了,当事人难免心生怨恨,世人也会认为诸葛亮处事不公。万一魏延一怒之下反了,黑锅谁来背,自然由决定朝廷封赏的诸葛亮来承担。反之,封赏大了,或封王超越诸葛亮之位,或与诸葛亮职位平等,以魏延的高傲性格,何人能治,必然将成尾大不掉之患,这样的结果同样不是诸葛亮想要的。

到了那时,结果虽胜,其实如败。

另外,此计若败,大损国力自不必说。但是,失败的罪责何人来担,同样将由决策领导诸葛亮来承担。最重要的是,这可是诸葛亮率军的第一次北伐,如果大败,此后再想北伐,朝中大臣必将纷纷反对,怕是再无北伐之机了。同时,万一魏延及5000将士被困长安城外,脱身不得,救还是不救。救,明显得不偿失,反而大军皆有失陷之危,国家也有覆灭之险。不救,毕竟失陷的是五千大军,又如何向国人交待呢?

同时,魏延的提议话音刚落,诸葛亮就立即给予否决。如果,诸葛亮有一丝接受魏延“子午谷奇谋”的打算,就不会回绝的那么果断了。毕竟,当时大军也才刚刚准备出征,大家本可坐下来商讨一番才对,到那时再行定夺也不迟。

由此可见,诸葛亮根本不想兵出子午谷,也不想让魏延兵出子午谷,更不想分析兵出子午谷的成败如何。

所以,无论“子午谷奇谋”是否成败,皆对诸葛亮不利,结果也就不会同意了。

三、否定魏延此计,对诸葛亮有何益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朝廷的政权结构也是刚刚整合结束,其更想通过北伐之威来树立和稳固自己的地位。可以说,北伐是诸葛亮的表演舞台,诸葛亮是主角,岂能将舞台让与他人,也将主角让与他人的道理。

同样,如果实施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无论成败,主角和表演舞台,皆为魏延所有,岂不是将自己的所有谋画,变为了魏延的“嫁衣”。

对于当时的诸葛亮来说,最好的结果便是稳步推进,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于己于国尽皆有利,反之有害。

所以,以上这些内容,也许才是诸葛亮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谋”的真正原因吧。

图片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诸葛亮否定 “子午谷奇谋”,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jc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