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受关注的电影莫过于《哪吒》了,前天我同事一家从英国回来,我推荐她带儿子去看《哪吒》这个电影,她说:不想带儿子去看,因为电影的价值观跟她自己的不符; 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就下了个结论《哪吒》的价值观与自己不同而不想让儿子去看,不由得让我联想一个词“成见”。
什么是成见呢?美国心理学家E.阿伦森在其著作《社会性动物》中说到,人们依据不一定正确与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的人群或者事物的态度。一指固执不变的看法,偏见;二指对事物所形成的自己的见解;三指预定的意见。“成见”在电影《哪吒》里可谓是一个隐形的主题: 主角哪吒一出生就是一个大肉球,有着异于常人的神力,被认为是妖怪,哪怕他为了救人和海夜叉大战,也被百姓认为是哪吒绑架了小朋友;龙族虽归顺天庭,却得不到重视,只能待在海底炼狱,千百年来不受待见;李靖内心同样存在着成见,当敖丙救下陈塘百姓时,身为正义代表的李靖看出了端倪,扯下敖丙的面具,发现他是龙族时,即使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态度也是180度大转弯。就连道教最高境界的元始天尊,也无法免除心中的成见,因为申公豹是豹子成精,不由分说的把重任交给了爱喝酒误事的太乙真人。回想我们周遭,包括我自己,也会不由自主的带着成见去看待人和事:比如认为富二代大多是”纨绔子弟“,”啃老族“那么牛还不是靠拼爹”。莫名的不喜欢“黑人”,觉得他们懒,臭,丑。
那成见是如何产生的呢?成见起先大多是对一个人的行为或习惯等方面的看不惯,违背自己的想法,渐渐的演变成事事都看不顺眼,就行成了对他人的成见。因为人跟人的世界观不同,对于世界观不同的两个人来说,就会有着不同的爱憎情感和褒贬态度。一般的情况下,人的认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改变,但前提是他们的思想是开放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就会不断推进,那么即使开始有错误认识或者成见之后也会得到修正。但是如果是僵化的思维,错误的认为事物只是这样,那么这样的成见就会有问题了。心怀成见者,面对新情况时,看待人与事就仿佛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或变形眼镜,所看到的人与事也就失去了本来的颜色或面目。被成见的有色或变形眼镜遮住双眼,与人相处时,不是无端怀有戒心,便是随意冤枉无辜,同时由于受成见影响,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并且很难融入他所怀有成见的群体。
如何改变他人对自己的成见呢?首先要肯定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然后找到分歧的切入点,以充足的证据跟理由驳倒对方的观点。好比在哪吒的电影中,陈唐的百姓一开始都认为哪吒是妖怪,直到故事临近结尾,哪吒用自己的妖力保护了陈唐镇才改变了村民们对哪吒的看法。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接受《财经》专访时说过一段话
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污染的,当你对一件事做判断的时候,你需要理性的了解背景和事实,然后来判断。唯有放下心中的成见,方能不被外物所役。看完哪吒后,我最好奇的是为何电影在欢乐,幽默的外核下却深深隐含着灰暗成见的内核呢?为此,我在网上找了很多导演的报道,了解到饺子导演不是动画,导演的科班的出生,而是半路出家,原来是学医的,而且是医学世家,父母都在医院工作。他大三的时候因为同学推荐给他的一个制作动画的软件而一发不可收拾,放弃医学的专业学习,一头扎进了动漫行业。可想而知,他周边的人当时对他这个举动是有多么的不解和反对。难怪会有电影哪吒中申公豹的金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好在饺子导演的父母支持他的动漫事业,有了后来的“哪吒”作品。
培根有一句关于成见的名言,他说“真正可怕的,并不是人人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唯有放下成见,才有机会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我们所在的21世纪,更需要我们放下心中的成见,用理性的分析,辩证的思路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样的我们可以活得更通透,更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