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说,日出未必意味着光明,太阳也无非是一颗晨星而已,只有在我们醒着时,才是真正的破晓。每天东升西落,朝九晚五,究竟我们的白天能有时间几许呢?
春节档的电影充斥着国产的烂片,所谓春节档就是国产电影保护壁垒下捞钱的合家欢电影大集合。星爷的《新喜剧之王》烂出新高度,观众早已不欠他的电影票,而是他欠观众一部出色的电影。当然,也有两部电影还可以,一部是《流浪地球》,另一部是韩寒的《飞驰人生》。
流浪地球海报《流浪地球》是一部不错的灾难片,却也是一部糟糕的科幻片,就像波米在『反派影评』里说的那样:『不是特效越多就越科幻,‘毁天灭地’那是灾难片的标配;拍科幻也不是造航母搞核弹,没必要天天强煽‘中国科幻零的突破’。可以说,科幻提供一切但恰恰不提供民族情绪的出口,如果影片全凭激发民族自豪感而成功,这本身就是对科幻二字的羞辱』。之后我也看了刘慈欣的电影同名小说,相比于原著的宏大设定,电影只是取了里面的一个小片段进行了放大和改编,具有工业级别的水准,但也只是在灾难片的范畴中而已。而在原著《流浪地球》中,作者用很简短的篇幅叙述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类逃亡旅程。其实里面的内容完全可以展开,写成一部浩瀚的科幻历史长卷,但大刘总是立意先行的作者,好像是先抓住心中一闪而过的灵光而进行的匆忙记录。
书中记录了人类流亡的历程:
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在那个时代下,人们的信仰都消失,上帝已死亡。人们眼中的死亡都是雪亮的。
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我想象中的死亡之墙应该是雪亮的,这就是为什么那道等离子体墙让我想起了它。这个时代,死亡不再是黑色的,它是闪电的颜色,当那最后的闪电到来时,世界将在瞬间变成蒸气。
无论还是在电影或者小说中,当人们面对毁天灭地的大灾难的时候,我们和西方国家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西方普遍是『飞船派』——地球只是一个居所,毁灭了就用飞行器去其他星球。但《流浪地球》中却是携全球之力,带着地球出逃,这种故土情结很好的体现了我们自己的科幻元素,只是故事关于科幻内核的东西展现的不够。
飞驰人生海报《飞驰人生》是韩寒的又一新作,作品相比较韩寒之前的作品还可以,是一部照顾到情怀和市场的商业片,前半段很烂,后半段很燃。电影之后,看了『晓说』里高晓松对韩寒的节目,作为一代人学生时代的记忆,韩寒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被捧上神坛代表『叛逆』、『不羁』的符号,而现在的韩寒温柔可掬,在节目里会自嘲和为对方找补,许多人说韩寒变了,他背叛了曾经支持他的那一代人,成为了之前我们讨厌的那群人。但其实这是一种成长和包容,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十八岁的韩寒,认为《三重门》的爆红,几乎全凭他的实力;《三重门》刚出版时,韩寒曾说:『《三重门》五十年内无人能及』,这显然是自大蒙蔽了双眼,无论哪个角度,《三重门》都没有好到那个地步。在《晓说》里韩寒坦言:
这本书现在看来,多有幼稚和卖弄
我当年之所以那么写,是想模仿梁实秋和钱钟书
写完《三重门》后我开始反思,觉得这样太做作
从第二本小说开始,我彻底抛弃了这个风格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自己当时 无论是知识储备
(还是)我的自我认知,与我获得的关注跟地位
我自己觉得是没有匹配的
我应该是一个更强的自己
才能匹配到那样的地位
这是成长后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成长就是不断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之后又重新读了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感觉这应该是韩寒写的最好的一本书了,他以一种『在路上』的方式,试图与这个世界谈谈,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
真实总是没有错,但我们的面具只要不狰狞,是不是已经足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