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阳方言大体同东北其他地区一致,但有一种情况是独有的,就是说话尾音调值偏高偏长,被说成是“尾音上翘拉长音”,俗称“翘尾音”。
因为这一特点,双阳人到外地求学、出差、走亲、访友时往往一张口就知道是双阳人。
翘尾音成了双阳人乡音无改的独特标识,就是走到天南海北、身处异地,见面一说话就知道是东北双阳老乡。
“翘尾音”的形成是环境使然。
辽金时期,虽然有一批满族先祖女真人和锡伯族先祖室韦人先期来双阳居住,但此地毕竟地广人稀,户与户之间居住距离较远,人与人沟通声音小、 见。
长此以往,尾音高、调值长就成了习惯。
还有是在茂带的原始森林、浩瀚的河流湖泊中从事渔猪 碍、加之满族人和锡伯族人有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产,风大浪高、松涛轰鸣导致说话声音小了,根本听不见,另外原因是满族人和锡伯族人相对长寿,在族群中年纪大的占一定比例。
由于老人年纪大在听力上有一定障碍,在与老年人交流时生怕对方听不清,因此用说话尾音上翘拉长的方式来满足老人的听觉需求。
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这种说话方式一直流传至今。
说话“尾音上翘拉长音”的特点在一定历史时期受外界影响较小,没有被外地人说话的方式所同化, 主要是当时双阳相对封闭,当地人走不出去、外地人进不来。
清朝以前,双阳距离乌拉、叶赫两大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较远,且有诸多茂密山林、滔滔江河阻隔, 使双阳极少受到两大中心影响。
老长春曾归属内蒙古郭尔罗斯前旗乌卡拉浩特(蒙语为“宽城子”)管控, 其主体是蒙古人,以蒙古语为主,与双阳使用的锡伯语、满语不同。
加之伊通河相隔,两地语言不通,虽然近在咫尺,却沟通极少。
民国年间,双阳民不职主、匪患猖獗,仅东北知名的“绺子”就好几股。
平百姓哪敢外出,生怕匪患滋扰擒获,便“蜗居”家中,很少与外界交流。
2023 年 6 月 6 日,长春市锡伯族文化促进会举办纪念西迁节259周年活动中,鳌拜后裔金伟女士应邀参加此次活动。
攀谈中,细心的促进会副会长关璐发现:“金伟说话的尾音和双阳人一样。”
究其原因可知,鳌拜祖父索尔果原是明末苏完部部长,祖居双阳。
后因乌拉入侵、叶赫蚕食,致使该家族五百户于1588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夏四月的一天夜里离开双阳,投奔建州努尔哈赤麾下,从而说明原祖居双阳先民的后裔可能仍保留着说话“翘尾音”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