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没有亲自养育过孩子的人,很难说自己有成功的家教经验。这也是当下大多数年轻班主任所焦虑的一个问题:我自己都没有结婚、生娃,我却需要和家长谈家校沟通、谈家庭教育,哪里来的勇气和自信?在这点上,我们要关注到老师和家庭教育的角色分工,家庭中的父母是扮演爱和陪伴的角色,但是父母和老师的专业性不同,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规律上是有欠缺的,而这恰恰是老师的功能所在。
一、家庭共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困难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和老师是重要的教育伙伴,老师要把家长变成自己的伙伴。如果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放在一个同心圆中,家庭教育是同心圆中的中心环节,然后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单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内容,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所以要各司其职,各有界限,不要混淆。当前的家校界限是模糊的,家庭教育更多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家长更多是在行使老师的职责。“作业完成了吗?”“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每句话都围绕着学习转。当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焦虑点上,就很容易丧失日常陪伴的情感联结。家庭是爱流动的地方,父母更多的关注点是要放在亲子关系的营造上,注重在日常陪伴中增加情感交流的成分。
二、教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家校配合是助力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一环,教师从专业性的角度需要给到家长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但这种指导不是简单的命令、布置任务,而是站在圆桌会议的角度,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还要注意这种沟通是有界限的,避免把家庭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1. 怀有同理心是前提。
2. 激发家长配合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
3. 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要谨慎。
4. 在学校中有限的支持、配合家长的家庭教育是界限。
(1)不要过度指导,只在自己专业和职业范围内进行。(2)适当拒绝家长的诉求,我们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5. 强烈推荐深度家访,了解其生存状态和家庭关系。三、家庭教育的成长与特点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私人教育;其内容、方法和效果取决于教育者的个人意志;家庭教育是一种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情感关系为核心的生活教育;教育绝大多数不具备专门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往往和学识无关;另外家庭教育的模式,没有标准答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
什么样的家长教育不了孩子?
1. 自己没有时间教育孩子的,自己本身都存在生存焦虑,往往是三无,无陪伴,无指导,无关爱。
2. 学历或者学识特别高的,往往会存在自我的幻象里。
家庭教育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适合,没有标准答案。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建立孩子的效能感,不要让孩子绝的没办法,不要让孩子总是处在一种“习得性无助”的氛围中。家庭教育一定是有缺憾的,没有不犯错误的父母,只有少犯错误的父母,更重要的是,在这种错误中,有着父母曾经有过的原生家庭生命经验。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方式方法,看到孩子,还有看到父母,因为养育本人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在关系中发生和存在的。家庭系统类似于多人舞,关系均衡和健康,协调的进和退,就可以营造好的家庭环境,所以有时候,孩子出了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健康的关系系统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夫妻双方站在一个阵营。力量感代表着话语权,如果家庭中的一方比较强,另一方比较弱,家庭中的关系往往会一团糟,孩子就成了父母争夺权力的工具。除了夫妻关系,还有兄弟姐妹之间的权力竞争,比如当有了二胎后,家长会对孩子说:我还是会爱你的;你大要照顾弟弟妹妹。随着父母对二胎关注焦点的加重,老大感觉到的是爱的丧失感,这种反差就会出现对立的问题,比如行为退缩、没事找事等来试图吸引家长的注意力,这也要求家长要考虑到家庭关系的均衡,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四、心理学的流派
心理学的流派有很多,常见的有遗传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认知行为、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需要关注行为习惯、情绪调节、营造关系、价值观等。
1. 遗传决定论。
要不要让孩子早上学的依据是孩子的成熟程度,著名的爬梯子实验告诉我们早与晚的差距会在初期显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会持平。
2. 环境决定论。
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恐惧实验”,华生认为大人可以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我们来看,如何来陪孩子写作业?往往只要一写作业,家长就焦虑,暴躁,这时孩子就会对作业产生害怕,就会摧毁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学习的时候,家长就要甜美、温柔,甚至可以建立一个仪式感,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幸福。
3. 新行为主义(操作性行为主义)
学习需要强化,最著名的就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行为是随着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没有了强化物,就会消退。游戏的特点,贴心,量身制作;及时强化,有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在学习上,我们也要通过即时表扬和鼓励,强化孩子好的行为,对孩子偶尔不好的行为不予理睬,使之自然消退。
4.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对榜样的学习而获得,常用的有代币制、小红花、奖惩等。
5. 认知行为主义
认为情绪的烦恼来自于不正确的认知,改变了认知,结果就会不一样,可以在生活中塑造积极的解释风格。两个孩子考试最后一道大题都没有做,乐观解释风格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答得不错;悲观解释风格的孩子会不开心,不同的解读会对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我们家长更喜欢悲观风格的,但这种孩子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6. 精神分析说
基本理论是无意识和压抑理论、人格结构理论、自我防御机制,常用的方法有联想、释梦、移情等。本我是脱缰的野马,自我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本我代表原始,超过是道德和良心的代表。在家庭教育,父母和老师做的是超我的工作,往往忽略本我,在教育中,本我一般都是被压抑的。
7. 人本主义理论。
关系本身就是生产力,提供好的关系,改变就会发生,注重尊重、理解、关爱的效能。
8. 积极心理学
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认为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类最好的正向力量。家庭教育的个人化和私人化特征决定着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无论是哪一种家庭教育特点,我们都需要遵循原理和规律,从原本出发,去探求家庭教育的管理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