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四十九

作者: 闲嫌咸贤 | 来源:发表于2023-08-14 09:47 被阅读0次

    通过以上几则故事我们看出来了,农夫、东郭先生的呆痴、愚蠢和屠夫的智慧和勇敢,从而使我们联想起中国古代一些历史人物的聪明与才智。

    公元前203年11月,汉军大将韩信在齐地节节胜利,军威大振。而刘邦受伤正屯兵在广武,与楚军相峙,双方处于胶着状态。韩信乘刘邦失利之机,派遣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地代理假王。这时韩信的军威正盛,已经夺取了齐地。刘邦一听,立刻勃然大怒,竟当着韩信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我被困在这里这么久了,天天盼着他到这儿来助我,如今不但不来相助,反而要自立为王!”刚骂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在桌案下的脚被人踢了一下,一愣,连忙住口。

    原来陈平、张良二人正站在汉王身边。二人深知韩信文武全才,又手握重兵,并且远在三齐,刘邦根本没有能力阻止他称王。这件事倘若处置不当,一旦激起兵变,韩信在齐地自立为王,与楚、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汉军便又树一敌,天下大事谁胜谁负就更难以预料了。于是,陈平马上在桌案下踢了刘邦一脚;刘邦也很精明,连忙改口说:“大丈夫既平定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什么假王!”顺水推舟地封韩信为齐王,稳住这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避免了汉军的分裂。多亏陈平这一脚,才封韩信为真齐王。韩信从此感恩,无论谁再来劝说他,韩信都不忍忘恩背汉,并最终引大军击楚,为刘邦统一天下起了决定性作用。

    陈平这一脚,踢出了一座江山,如果陈平没有及时地提醒刘邦,那一瞬间可也就过去了,试想一下,韩信听到了刘邦的那一句话“我久困于此,朝夕望他前来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韩信该怎么想、该怎么做,既然韩信在那个节骨眼能提出要做假齐王,就说明韩信那时有想法,他不知道刘邦当时的处境吗?在那个紧要关头要当王,是否有点胁迫试探的意味儿?看你怎么说,好安排下一个部署。刘邦气也就气在这里。而陈平在这个节骨眼,瞬间闪出一个念头,还不能说,要暗示,大脑手脚协调并用,大脑反映的那个快,就这么一个动作,解决了刘邦的江山,你能不说陈平不是一个智者吗?而且是大智者。而韩信在这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这以后刘邦不在信任他。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他出的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陈平觉得项羽不再信任自己,说不定哪一天项羽还会杀他,尤其是他已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挂印封金、偷偷地走了。他想起在汉王手下的魏无知是自己的老朋友,不如也去投奔刘邦。

    天快黑时,他逃到了黄河边,他请船夫送他过河。陈平上了船,从船舱里又出来了一个船夫。他想这两个人可能是水盗,以为他身上带着珠宝,想图财害命。陈平为人机灵,浑身是计。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马上脱了衣服,扔在船上,光着上身来帮船夫划船。船夫看他腰间什么也没有,衣服掉在船上也没有什么声音,知道他身上什么贵重东西都没有,也就打消了加害他的念头。一场凶险,竟被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病倒了。刚回到长安,又听说燕王卢涫叛变,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樊哙走后,有人对高祖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高祖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不满,现在听说吕后又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立时觉得情况严重了,他决意临阵换将,与陈平计议此事,最后,采用陈平的计谋,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高祖要陈平尽快地把樊哙的头取来,让他检验。陈平、周勃当即动身,在途中边走边细心合计。陈平说:“樊哙是皇帝的老部下,劳苦功高。况且他又是吕后的妹夫,可以说是皇亲国戚,位高爵显。眼下,皇帝正在气头上,万一他后悔了,我们怎么办?再说皇帝病得这么厉害,再加上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她们姐妹二人必然会在皇帝身旁搬弄是非,到那时难免会归罪于咱们俩人。”

    周勃一时没有了主张,便问:“难道把樊哙放了?”陈平说:“放是不能放的,咱们不如把他绑上囚车,送到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周勃也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到了樊哙的军营前,陈平命人筑起一座高台,作为传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持节(一种信符)去叫樊哙。樊哙得知只有文官陈平一个人前来,认为只是传达平常的敕令,也没多想,立即一个人骑马赶来接诏。

    不料,台后忽然转出武将周勃,当即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周勃又立即赶到中军大帐,代替樊哙,由陈平押解囚车返回长安。当走到半路,陈平忽然听说刘邦病故。他想:现在朝中必然由吕后主持政事,这可糟了。唯一可喜的是,幸亏先前未斩樊哙,还好向吕后交待。可即便如此,也怕夜长梦多,会有人在吕后面前说他的坏话,一定要先赶到长安,把自己的事解释清楚。他立即策马赶往长安,路上遇到使者传诏,让他屯戍荥阳。

    于是,他又生一计,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这明明是说给活人听的,是在向吕后表功。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看着陈平泪流满面的样子,就宽慰陈平。陈平又趁机请求留在长安,吕后也答应了,还拜他为郎中令,辅助新君。陈平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灾祸。再次保全了自己。你看陈平想的多么周全,实际陈平没杀樊哙还有另一层意思,他已经发现高祖病入膏肓,可能不久就要离世,所以他留了一手。果不其然,顺水推舟,做个人情,保全了自己和周勃,为以后俩人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奠定了基础。

    安国侯王陵做了右丞相后,第二年,孝惠帝去世。高后要立吕氏族人为王,问王陵,王陵说:“不可以。”问陈平,陈平说:“可以。”吕太后生王陵的气,于是假意提升王陵做皇帝的太傅,实际上不再用他。王陵很生气,托病辞职,闭门居家,一直不进宫去朝见天子,七年后去世。

    王陵免去丞相后,吕太后就调任陈平为右丞相,任命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在官府治事,经常在宫中侍奉。

    审食其也是沛县人。汉王兵败彭城向西撤退时,楚军捉住汉王的父亲和吕后作人质,审食其以舍人身份侍奉吕后。后来他跟随汉王打败项籍而被封侯,很得吕太后的宠幸。等做了左丞相后,常在宫中,百官都通过他来决定政策。

    吕太后立吕氏族人为王,陈平假意顺从。等吕太后驾崩,陈平和太尉周勃一起设谋,终于把吕姓诸王除掉,拥立孝文皇帝。这件事,陈平是主要出谋的人。这时审食其被免除了相职。

    太史公(司马迁)说:陈丞相平少年时,本来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当他在砧板上割肉的时候,他的志向原本已经很远大了。后来在楚魏之间彷徨不定,最后归附高帝。他常出奇计,解救纷乱的灾难,消除国家的忧患。到吕后当政时,事情多变故,然而陈平竟能自免于祸,安定刘氏宗庙,以荣耀的声名终其一生,人称贤相,这岂不是善始善终了吗!若不是足智多谋,哪一个人能做到这点呢?”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见机行事,知己知彼,才能扭转乾坤,如不这样还有机会吗?此一时彼一时呀。可见,在后来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有些人就掌握不住火候,最后落个家破人亡,身败名裂,晚节不保。

    司马贞评价陈平:“曲逆穷巷,门多长者。宰肉先均,佐丧後罢。魏楚更用,腹心难假。弃印封金,刺船露裸。间行归汉,委质麾下。荥阳计全,平城围解。推陵让勃,裒多益寡。应变合权,克定宗社。”

    当年二月,刘邦派张良拿着印绶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并同时征调韩信的军队击楚。授印齐王,虽然是刘邦对韩信的暂时妥协,但这个顺水人情和权宜之计,居然笼住了韩信,成功地解决了汉内部的权位矛盾,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对此,东汉苟悦曾有一句极为中肯的评价,他说:“取非其有(指齐地本非刘邦所有)以予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稳住韩信以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当初陈平说过:“我出了很多诡秘的计谋,这是道家所禁忌的。我这一代如果被废掉爵位,就算完了,以后终究不会再度兴起的,因为我暗中积下的祸因已经很多了。”这说明陈平有不少诡计是不被人知的,也是见不得人的,《 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是一种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敌人。可见他有一些诡计是有违背良心道德的地方,不能公开,见不得阳光。兵者,以致胜为目的。为了取胜不择手段。

    宋之成、苏永君、邓亚生、邓亚茜哥几个,在狼笼子旁侃侃而谈,狼在笼子里张着大嘴来回的踅摸,嘴里的哈喇子流出老长,一嘴白沫。围观的人群一拨又一拨,两条狼在笼子里旁若无人似地在里转悠。都麻木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年四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zq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