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的新成就是体验了一种新的成群念教科书的方法。
什么是成群念教科书呢?
就是去图书馆找到目标书目的大类所在地,稍微翻翻目录,比较合适就取出来,大约10本左右。其实这10本书其实一下午就可以读完了。
我终于找到了图书馆的正确用法!图书馆不是拿来借给我小说读的,对于寄希望常翻常看的内容,我希望能够长时间独自占有,所以就买下来存着积灰。图书馆是用来查资料的,就是一堆我也不知道内容,也不知道写的好不好的书,图书馆买来了,慷慨的说,来来来,随便翻,喜欢就去买,不合适再还给我。
为什么说10本书其实一下午就读完了。我亲身实践了两次,两次都完成了(好像样本有一点少,但是你去试试,读不完也无妨)。
第一次是由于课程需要,要对影评分分类,我一个超级大外行根本不懂什么是影评,想到的办法是了解电影鉴赏。我翻翻目录,大致是入门级别的教科书即可,侧重讲鉴赏的就更好,直接把电影分类的类型电影鉴赏最好不过,表演类、导演类、剧本戏文的就算了。我走马观花的拿到了一摞书。
在开始的时候,我会先选择一本最薄的,从类似概论、教程的开始,以年代久远的优先。先花1-1.5个小时通读一遍,不用一字一句的仔细看。选择教科书的好处就是,他们都是结构化写作,重要的话都放在第一句,关键的内容还会放大字体并且加粗。所以先看目录,大致了解教材的安排,主要分那几块,自己可以先做判断,哪些稍微仔细看一看,哪些只看标题就够了。
我终于懂为什么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为真的是要做记录啊,不然就看过就雁过无痕啊,下次只记得好像在哪里见过,再也找不到具体内容,无法引用,只能抱憾好长时间。抱着这本书我只看一遍,有用的一定记下来,下次再也找不到的心态,把教材的结构,重要的观点,重要的分类,以及他们的出处都记下来,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要一个pro,收集整理多方便。
稍稍认真慢马观花,大致的逻辑框架心里就有数了,然后开始看稍微厚一点,年代新一点的概论和教程。发现他们真的是互相抄诶,大家写的大同小异、大差不差,快速的翻一翻,有新的内容再记录下来,0.5h-1h能看好几本了。
最后再看细分的种类。当然他们前边也会介绍大类的知识,翻过就好了,着重看一看在细分门类里是怎样说的,还是按照先薄再厚,先旧再新的原则。这里也进行的超级快,毕竟是外行稍微看一看门里是什么样,能够完成作业,够跟别人闲扯聊天就够了。
图书馆开始赶人了,最后一步,把拿出来的书按照编号再放回去。作出的笔记足够做好几次展示啦。
最近一次是,我发现最近直播很火,我在尝试观看直播累积2h之后,实在是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这样的东西,在有限的知识体系中搜索过后,我猜想传播学也许有关?按照上一次的方法,我大致读了读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十二讲、网络传播学、视觉传播、蜻蜓效应之类的。结论就是,牛人的理论很好,我能够解释自己为什么沉迷刷微博不能自拔,也许使用-满足理论能够解释直播?刺激-反应理论好像也可以。两阶段理论、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这些好像是更加正经的传播,直播用不了。结论就是我好像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我还需要一整块的时间去看看心理学大类还是社会学大类?
吾生有崖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