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很多东西是抹不掉的。比如,因为从小就挖野菜,所以,现在公园里看到野菜的一瞬间就是,把它挖出来回家,至于回家做什么用却没了答案。小的时候去山上摘松果,晒干了松果,种子筛出来卖钱,松果要么自用要么卖钱。所以现在见到松果的第一想法就是捡起来吧。这种数不清的记忆刻在自己的生活经历里,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赶集,也应该是自己小时候形成的记忆。
小的时候,最盼望着赶年集。年集上,父母变的很大方,在不超出他们预算的情况下,总会满足自己的愿望。那个时候,喜欢新衣服,喜欢各种零食,记忆中对卖菜的摊位非常模糊。在父母的屁股后面,当一个小跟班,在父母挑挑捡捡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每年的年集,对我来说,甚于过年。
现在依然喜欢赶集。
城镇化的进程中,很多地方的集市都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大棚,水泥砌好的平整的摊位,摊位是永远不变的摊主,这些水果摊,蔬菜摊等等都大同小异,逛的毫无兴趣。但是,在这些大棚额的外围,在曾经固定集市的日子里,总有一些曾经出摊的固执的摊主赶过来,把他们的产品摆出来。他们要卖的东西,特别合乎时令,春天是几把不是温室里的芽葱,树梢上的嫩香椿,几棵茁壮的香菜,夏天就是有虫眼的豇豆,歪歪扭扭的黄瓜,秋天的物品就丰盛多了,鲜嫩的玉米穗子,还没有完全饱实的带壳花生,还带着露水的各种蔬菜,冬天的季节里,就是切好晒干的地瓜干,去了壳的花生,大冬瓜也会扛过来,有的摊主旁边还会放着几桶自家花生榨的花生油。
我很喜欢在这样的摊位前逛逛。感觉这才是四季的轮回和变换。他们的产品才是季节的真正代表。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四季的感受只有靠衣物的增减才能感觉的到。现在又有多少人能知道什么季节吃什么蔬菜呢?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让我们与大自然越来越疏远。
有空的时候,风和日丽就会开车到乡下去赶大集。在农村,大集还是存在的,口碑甚好的集头大锅里,羊肉翻腾着,围坐在人声鼎沸、脏兮兮的桌子前,喝一碗大集的羊肉汤,会让自己感觉与大地连接起来了。乡下的大集上,乡土味道甚浓,扎着头巾的大婶,露富的土豪,狡黠的生意人,粗声大气的呼喊,脸红脖子粗的讨价还价,爱占小便宜的“集滑子”,在这种大集上,展示了高档超市生活的另一面,展示了农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去大集上感受一下吧,这里烟火气旺盛,生活气息浓重,走在其中,也是一分子,成为大集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