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节,再赋新诗庆团圆。宝龙学堂为了全方位体验中国传统佳节____中秋节,组织中秋节系列活动。诗词创作活动排在首位。
把学诗放在首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把宗教放在首位,强调的是理性的行为修养。中国上古文化注重于诗的文学境界,是因为古人认为诗既有宗教的情感,又有哲学的情操,还有文学的修养。
至圣先师孔子多次强调,要大家学诗。他重论诗教。他认为,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大格局,能摆脱世间尘嚣,远离忧愁烦恼,必“兴于诗”这个“兴”是起始的意思,即第一步就是学诗。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孔子把学诗的必要性讲得很透彻。
诗“可以兴”,这个“兴”有两层意思:一,诗是比兴,作者从物出发,触景生情,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天人合一。例如,中秋月圆,人们就望月生情,思念漂泊在外的亲人。二,读者则是通过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使用的语言,加上传统文化的贯通,以及读者自身的情感、经历,由此生发开去,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悲落叶于动秋,喜柔条于芳春。人们在学诗过程中,想象力得到培养,情绪得到渲泄。
“可以观”,一,指的是洞察天地万物、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变化的本领,并由此领悟人与自然是如何相合相生的。二,读自己的诗,可以明了自己的感情需求,知道自己的情绪变化,从而反观自己。读他人的诗,大致上可以断定作者的个性,能从作品中“观”出其“档次”高低来。
“可以群”,学诗就是要学会合群,懂得调整自己的心境、姿态,去和别人友好相处,建立稳定、长久的关系,敬业乐群,以文会友。
“可以怨”,有了文学的修养,可以发发牢骚,心里的苦闷、悲愤用诗的形式发出来,对身体有好处。悲愤出诗人是也。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有艺术修养,侍奉父母,报效国家就有乐观的态度了。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远在春秋时代,人们想学文化知识,没有课本,谈不上教材,工具书绝对没有,学诗就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自然科学的知识也能学到了,知识就渊博了,多么好的一件事啊!
写诗,首先要有境界。无论是诗是词,当以境界为最上。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新诗由于不强调起承转合,立意高远则尤其重要,没有境界,即是一派胡言。旧体诗讲究格律,亦必须托物言志,仅仅用一些生僻晦涩的辞藻堆砌在读者面前,只能起到吓跑读者的作用。境界创造方法,有造境和写境之区别,我才疏学浅,不敢胡诌。
孔子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又说:“不学《诗》,无以言。”行为养成靠的是《诗》教,不学《诗》,你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充分表达了他老人家对《诗》教作用是多么重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