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的小升初讲座,总结篇中,说到了现在的课改要求,在一到二年级的教育中,识字量占了总的教学目标的大部分内容。
部编教材中更加明确的说明汉语拼音只是一种学习工具。相对拼音识字更为重要,整个一二年级语文考试。基础知识占50%,阅读写话占50%。
识字量小会带来另一个问题:读题困难,阅读能力比较弱,所以一年级开始入学的压力就会比较大,比较依赖家长,而家长指导作业的难度也会增加。
而识字量大的孩子,在一二年级的阅读时间里,开始大量阅读纯文字的书籍,就慢慢的提升了自己语文学习的优势。
三年级以后,阅读理解作文差不多会占到65%以上,基础只占到35%。所以当识字量这差别不大的情况下,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和孩子自身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将决定学生之间的差距。
而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源于大量阅读的需求。
海量阅读的根本是识字,识字很重要。
我们现在学习的汉语拼音,缘起于建国后周有光先生,创立制定了一套标准的拼音读法,为了帮助当时的孩子快速地识字。
在80后这一代的爸爸妈妈记忆中,小学当时一入学就开始学的是拼音。
在我的记忆里,当时拼音可能是学的最差的一部分,因为单纯的从a o e i u,早早过渡到,拼音组合配成生字,听写,默写。
汉字我们都知道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纯粹是图形文字,而拼音更类似于英文的自然拼读,完全靠声音的组合发音而来。
那在建国之初或之前没有拼音的时候,那时候的人到底是如何来识字的呢?
又不得不说到古代的开门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
在古代,帮孩子启蒙的私塾先生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先让孩子跟着老师,颂读熟今天要学的文章,可能是三字经中的4句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可能是千字文中的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然后让孩子在课堂里不断的熟读,读到可以脱口而出以后。
老师开始教导每个句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回去,把每个句的意思熟读清楚,背熟练。
再次回到老师面前时,要能回答出这句话什么意思?说的是什么?
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一遍,其实也就是让孩子真正的理解,而不是重复老师教的内容,把自己的想法,能够说出来。
(这种方法一方面锻炼了孩子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锻炼了孩子表达能力。)
当老师觉得这一段他已经完全领会,知道了之后,才开始教下一段的学习。
所以最早没有拼音的时候,孩子的认字并不是像我们想的,摆出一堆的字,一个个点读过去,让孩子认,让孩子抄,让孩子写。
而是从阅读中,知道这个字和其他字的关系,明白整句话的意思,慢慢的就读懂了这些字,自身的含义和读音。
再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组合起来,说出来。这时候他才真正掌握明白字,和这个字背后的含义。
识字的唯一作用是为阅读服务。
现在的语文阅读在一二年级,要求孩子的课外阅读量有5万个字,三四年级升级到40万字。高年级五六年级直至初中就该到100万字左右。
那孩子怎么保证这么大的阅读量?
我们知道在提倡大量阅读的美国小学生一年的阅读书本数量大约是1000本。
读的越多,见到的不同的字就越多,而一个自在不同的文章或书籍中体现出来,让孩子看到的频率就越快,就更容易掌握越多的生字。
在小学的课程中,小学6年,掌握的常用生字3000个,一到二年级会掌握1600个。而我们做一个公式,1600除以365×2。那每天约等于学习生字的量只有2.19。
为什么我们小学课堂,认字的效率会这么低,因为从教师课堂安排的学习任务来看,一堂课里必须让孩子会认字,然后布置抄写,会写这个字之后,马上要求会听写,会默写,最后加上拼音,学会拼读,再用造句或组词的方式让孩子完全掌握这个字。
一整套流程下来,一堂课要掌握的生词量,不会超过8个,而这几个单词,会贯彻在孩子这一个篇课文,几天或一个星期的学习中。
所以只是凭借课堂上的生字学习,是完全无法满足孩子现有的阅读量和识字要求的。
阅读才是识字的硬道理。
其实如果从小有培养起很好的亲子阅读的习惯的孩子,大量认字应该不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听故事,或者有的还习惯,把喜欢的故事反复的听,反复的让家长读。
当他们慢慢长大可以不再依靠绘本,这类多图少字的文本,过渡到大量的中文汉字阅读书籍的时候。
先听懂的故事,靠记住了大概的意思,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过渡到了独立阅读阶段。
随着阅读量的累计,识字量也自然慢慢加大。
识字方法还是从阅读中来。
那家长在平时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有规划性的,让孩子大量的实际呢?
我们之前说中国汉字是由甲骨文,这种象形文字演变而来,所以现在的简体字还是离不开当时最早的造字法的元素。
所以想让孩子识字,最开始真的不应该先读懂发音,而是先理解字的起源,构成和部首
字典图解汉字
所以我推荐,家长想让孩子识字,不如可以先自己买一本《图解字典》《汉字王国》,或者《字源》这种解读甲骨文演变的字典,先自己做做功课。
看一看中国的汉字到底经过了哪些演变,为什么这个字有这个部首?中文的造字法,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而对这孩子的书籍也有,《字的小诗》,《有故事的汉字》这两套书。
《有故事的汉字》,把中文的甲骨文起源和发展,用比较简单像故事一样,描述给孩子听,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
字的小诗一套包括《字字有意思》《字字小宇宙》《字字看心情》书里把每个字都变成很可爱的诗歌,像童谣一样,又有趣又容易理解。
胡
胡等于古+月
古时候的月亮胡
那——现在的月亮叫什么?
古老的月亮叫胡
那——年轻的月亮叫什么?
还有,还有——
有姓古的月亮吗?
“好了,好了,
我知道你姓胡,
你别再胡说八道啦!”
一整本都是这些可爱,又容易理解的小诗。
很适合,孩子从绘本这种图多字少的读物过渡到长篇故事中。
因为每一首诗最多短短十几个字,一口气读完也不觉得累,但是每个字的内容却很丰富,扩展出来就是一篇很可爱的短文。
孩子先有了兴趣,再去理解文字中的意义,也让他对汉字的构成,有一种全新的理解。
而字卡认字也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做法,我更推荐的是无图识字卡。
很多家长买过《四五快读》这套书,个人觉得这套书非常的机械和单调,但是他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它把自组成了很多的词语或者短句,这是比单纯的认字更容易让孩子理解和使用的方式。
其实在日常的积累中,每天给孩子念一首唐诗,背一首唐诗,念一篇儿歌,一篇绕口令。
里面就有大量的常用的简单的汉字,可以单列出来,或者准备一块白板或者本子把这些字写出来,给孩子讲解一番。
当孩子有机会再去看去听去读,这些唐诗或儿歌的时候,就会对这个字有深刻的印象。
更不要说我们那么多国学启蒙读物,听《声律启蒙》,《三字经》,《千字文》,《成语故事》,里头的常用汉字足够孩子整个小学和阅读阶段学习了。
最后也提醒家长,亲子阅读在3~4岁阶段提倡用图画精美的绘本开启孩子阅读,因为比较小的孩子注重的是图形记忆,他更容易被图画吸引走注意力,而用看图不看字。
但是如果已经超过了4岁到5岁这个阶段,如果孩子已经对字感兴趣的时候,不妨慢慢的可以过渡到桥梁书,把故事书中文字篇幅扩大。
让孩子可以慢慢过渡到,不需要看图就可以理解的,纯故事纯中文故事书中。
这对孩子以后的自主阅读和大量的阅读将会打下很好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