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智慧之“知足常乐”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老子提出的很多观点更是历久弥新,穿越两千多年,还能给我们现代人以警示和借鉴。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知足常乐”这一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老子说:““知足者富,《道德经》三十三章。”;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四十四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
老子的“知足常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老子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懂得满足,只有懂得满足,才能快乐。作为哲学家、思想家的老子一定是非常了解人性的,我们的人性当中一定是有各种各样的欲望的,人对于财富、地位、名誉一定是不满足的,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也一定是不满足的,而正是由于这种不满足,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和进步。但是老子却提出了看起来相反的观点,老子要人们减少欲望,减少掠夺,回归自然,“知足常乐”。老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这应该从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来理解,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纷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兼并战争。老子一定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看到很多人欲望膨胀,国家之家互相攻伐,大国兼并小国是常有之事,战争连绵不断,不是我杀你,就是你杀我,老子看到在这样的人欲膨胀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的生活不快乐,地位高的统治者不快乐,他们要时常算计如何获取更多的财富,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地位低的也不快乐,在战乱时期他们很可能经常忍受战争乱离之苦。老子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心不知足,因为不知足,才有战争,才有杀戮,才会给黎民百姓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
老子的这一“知足常乐”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我觉得有以下两点:
1、要想在生活中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情,乐观的态度,就要减少自己的各种欲望。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比如金钱欲、权力欲、性欲等等,这都很正常,老子也不反对人有这些欲望,老子告诫人们的是,不要有过分的欲望,过多的欲望就是你痛苦的根源。正如哲学家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可能对人生有点悲观,但在一定程度上,他说出了人生的一些真相。人生的各种痛苦基本上都是来源于人的过多的欲望。人在这个世界上赚钱生存,追求幸福生活很正常,但是一旦你金钱欲太强,想以最快的方式获得更多的钱,往往会走向歧路,君不见,改革开放以来,在物资利益的刺激下,多少贫贱出身的善良的官员成了阶下囚,他们高喊中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却做着对人民贻害无穷的勾当。不说那些官员,这不能只把责任推给那些官员,而是人性使然,你我之所以没有像他们一样成为阶下囚,多半是因为你我没有在他们所在的位置上,没有贪多的机会。老子两千多年前都告诫人们要想获得快乐,就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人的欲望就是一个无法填满的陷阱,正所谓“欲壑难填”,有了十万你还想要一百万,有了一百万你还想要一千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外部的追求永无止境,而且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永远也不可能比过所有人,而我们的欲望很多时候是由于攀比引起的,所以只有减少欲望,懂得满足,才能有一个快乐的心情。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2、做人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功成名遂身退的道理。《道德经》第九章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成丶名遂丶身退。是成功者最应奉行的行为准则。是道家最宝贵思想之一。当然是说给治国平天下的一些人。
在中囯历史上有很多治国平天下知名的智者,选择功成身退。在春秋战国时期赿国一个叫范蠡的,他侍奉赿王勾践二十多年,灭掉吳国,为勾践洗血会稽的恥辱。范蠡是越王勾践的上将军。范蠡明察秋毫,认为勾践可以与他同患难,很难与他同安乐。于是他装上珍宝离开越王勾践。范蠡还写信给曾经和他在一起侍奉勾践的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和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文种不听劝告,被越王勾践賜剑,文种自杀。范蠡离开越国到外地经商,成为那个时代的大富豪,功成丶名遂丶身退,天之道也。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他曾经说过所以成功,靠的是三杰。三杰之一张良。张良祖辈在韩国为相,秦灭韩后,张良在秦始皇东方巡游时,曾在博浪沙刺秦王沒成功,后跟刘邦起势功勋卓著封留侯。从此不问国是,抛弃人间的亊情,于是学辟谷方法,以便自己轻身。才免吕后追杀。家国天下,张良是成功者,他不追求更髙功名利祿,功遂身退,是当之无愧的智者。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重臣。公元一八六四年,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掌握十四省军政大权,大清王朝半壁江山在他领导的湘军手中。他的同僚劝说他进军北上,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曾家政权。曾国藩把劝说他的同僚让手下人带到书房,谎称这个人喝醉酒了,让他去醒酒。他的弟弟曾国荃也曾经劝他进军北上。他给曾国荃写了一首诗。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处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亊浮云入太虛。”
他告戒自己的弟弟,左列钟铭右谤书,是说一边是国家的奖赏和朝庭的鼓励,一边是诽谤的信件。人间处处有乘除,是说一件亊情,说大就大,说小就小。低头一拜屠羊说,屠羊说这个人是东周列国楚平王郢都一个杀羊卖羊肉的小摊主。伍子胥借吴国兵攻进郢都时,楚平王刚去世,平王年幼的儿子楚昭王慌忙出逃,这个卖羊肉的屠羊说跟着楚昭王出逃,帮助和照顾楚昭王的生活起居。后来楚昭王借秦兵复国回到郢都,他沒忘记屠羊说对他的照顾,三次请屠羊说让他在朝庭里当官,都被屠羊说据绝了。他和楚昭王说,大王回到郢都又当了国王,我这卖肉的又可以在郢都卖羊肉了,这我就知足了,朝庭里不该让一个卖羊肉的当官。曾国藩借屠羊说这个历史故亊吿戒弟弟曾国荃,人的欲望要有度,要学屠羊说功成身退。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把仕途看得象水一样淡,象浮云一样那么轻。曾国藩还主动削减湘军。让清政府放心,不会功髙震主。他把一个儿子培养成爱国外交家,另一个儿子培养成中国晩清杰出的数学家。功成名遂身退是曾国藩最隹选择。
功成名遂不愿身退,是权欲丶物欲丶情欲的诱惑。这些人最后连自已怎么死的都搞不清楚。伍子胥是这样,文种也是这样。在中国历史上这样人很多,他们死的不明不白。他们都忘了伴君如伴虎这句千古名言,他们在国王和皇帝面做人做鬼都很难。历史上也有不少明君贤臣。齐桓公重用管仲,唐太宗重用魏徵。有些皇帝嫉贤妒能,不敢重用有才能的人,让一些有才能人的命运可憐又很可悲。
功成名遂、身退是智者最聪明的选择。一可以規避“政治风险”,二又可“修已以敬”,三家庭也有安全感。明代诗人杨慎又名杨升庵曾写过一首词叫《临江仙》传唱至今。
“滾滾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漁樵江渚上,惯看秋夜春风。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亊,都付笑谈中。”
其实,我们想想,人这辈子争这个争那个,活的那么累,到最后不都是“古今多少亊,都付笑谈中”中吗?我们都不是王侯将相,甚至连别人的笑谈也成不了。何苦斤斤计较、何必孜孜以求,何不知足常乐。
然而知足常乐并不是不思进取,在人的精神境界里提升自方面要不知足。要懂得向内探寻,让心灵自由,这样才不会被外界事物所左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个人不能只生活在外部世界之中,把心灵安顿好就要向内探寻,超越外部的物质世界,走向自己的内在心灵,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要寻找老庄哲学中所说的“道”,道家思想的重点最后会回归内在的自我,强调减少受到外界的干扰。以超越的眼光看待这世间的一切,心灵就会获得自由。这就是庄子的超越智慧,就是超越空间、超越世间,超越利与义。一个真正心灵自由的人就像获得了一幅太空之眼,从高空俯视整个世界,只有当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拘束,心灵才能自由逍遥。把心安顿好,才会活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