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飞冲天简友广场 一家独行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探访岳麓书院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探访岳麓书院

作者: 楚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6-18 11:55 被阅读14次
    岳麓书院

    位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有一副非常大气的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幅对联意境深远,气势雄浑。现已成为长沙岳麓书院大门前一道亮丽的风景。说起这幅对联,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袁名曜任湖南长沙岳麓书院院长时,书院的学生请袁院长撰题大门联,袁随口说出“惟楚有材”的上联让诸生应对。学生们沉思许久都对不出来,此时恰好学生张中阶走进教室,同学们便将院长出的上联“惟楚有才”告诉了他,谁知张中阶未加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此后,这幅对联就一直悬挂在岳麓书院大门旁,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再也没有更换过。

    袁名曜雕像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 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岳麓书院一景

    惟楚有才”、”楚才晋用”,是与楚国有”地缘”关系的两个典故。一褒一贬,既道出了楚地藏龙卧虎的繁荣景象,又折射出楚国人才流失的深刻教训。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孙归生向令尹子木提到了”楚才晋用”的四个典型例子:在”绕角战役”中大败楚军的析公;在”彭城战役”中助晋胜楚的雍子;为晋国抵御北狄进攻,并且使吴叛楚的子灵;”鄢陵之战”中积极献计献策、大破楚军的贲皇。这些在楚国籍籍无名的能人,到了晋国却大展身手、光彩照人,令楚国的为政者扼腕长叹,也给后世的用人者留下探寻得失的镜鉴。历史证明楚国的最终亡国,与其大量的人才外流不无关系。历史的教训我们时刻铭记。

    岳麓书院一景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人才兴”,才能”国家兴”。当下,从中央到地方,人才日益受重视,人才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也吸引了无数人才从国外回国效力。

    识才爱才和选人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功,也是体现领导者水平高低的标尺。那么,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向当时的晋国学习,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

    从而避免人才流失,实现”楚才楚用”,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早日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才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探访岳麓书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aa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