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话西方艺术史》:不是冷冰冰的艺术,而是有故事的艺术家

《大话西方艺术史》:不是冷冰冰的艺术,而是有故事的艺术家

作者: 楚汐思读绘 | 来源:发表于2020-11-17 23:19 被阅读0次

没有看不进去的艺术史,只有写不明白的作者。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眼,看到封面上加了胡子的蒙娜丽莎,我的第一反应便是杜尚 “恶搞” 的那一张,可再定睛一看,发现远不止于此。细想之下,不得不感叹于作者意公子,连选封面的心思也是这般巧妙。

一说起西方艺术史,总也绕不开文艺复兴,而在最出名的“三杰”里,达芬奇作为全能选手,外加他的画作《蒙娜丽莎》那满是传奇色彩的成名之路,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以至于在现代艺术中, “观念主义之父” 杜尚为了他的艺术理念,也选了这幅名画的廉价复制品,增添了简单的几笔,便成了《带胡须的蒙娜丽莎》,至今仍为人所褒贬不一。尽管如此,杜尚无疑是清晰又明确地借此传达出了他那颠覆性的艺术观,即,所谓的艺术性,在于理念,而非物体。当然,更极端的例子还当属他更早期的《泉》,这里就不多提了。

而意公子的这本书,无独有偶也选择了这个封面,却又把胡子更加俏皮地往上添了几分,也似乎在透过蒙娜丽莎那千年来难以言说的微笑告诉我们,所谓的艺术史,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般高冷和不可亲近。我们和艺术之间的距离,原来可以这么近,对于艺术品的欣赏可以这么俏皮有趣

这里插播介绍一下本书作者:

江湖人称 “意公子”,实名潇涵,是当下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创始人。坚持着“让艺术更轻松有趣”的信念,一直专注于艺术入口级的服务,一如本书的基调:用让人听得懂的话,讲新奇有趣的西方艺术史。

书里选取了 150 件西方艺术史上的名画经典,介绍了近 20 个艺术流派的风格和转型之路,更有 40 多位艺术大师的趣味人生故事。

无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人十分之愉快,但酣畅淋漓的读完,又会让人忍不住思考:作为今人的我们,在看过去的经典的艺术品的时候,我们又到底在看些什么?该如何看?看与不看又有什么区别呢?

别着急,且跟着我慢慢往下读。

一、当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我们要看什么?

毋庸置疑,艺术品的欣赏离不开对艺术家的生平的了解,以及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时代背景等各方面的解读。只不过光是想到那 3 万年的艺术历程,就已然让人脑皮一紧,更别提去细读个中发展史了。

想起那曾经花了我一个多月时间才看完的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600 多页的艺术史最终在脑海里融为浆糊一团。后来也曾翻阅过《小顾聊绘画》,但不得不说顾爷的风格实在让我有点接受无能。诚然艺术史可以不要那么一本正经,但顾爷也未免有点调侃过了头……

以至于当我初看到意公子的这本《大话西方艺术史》时,还有点纠结,怕又会是另一个顾爷风格,好在看完几页后就完全释然了。可以说,意公子的风格是介于两者之间,一切都那么刚刚好,很适合对西方艺术史有兴趣,但暂时还没能静下心来直接开啃大部头的小白。

言归正传,关于这漫长的 3 万年的艺术史,意公子自有其超凡的化繁为简的概括力

我们都知道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是希腊神话《圣经》,但每每思及希腊神话里的众多人物,混乱的关系,绕口的人名…… 想想看,每一个大神都至少有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希腊名和罗马名,简直要头裂欲炸!

还好在本书里,意公子将整个混乱繁杂的希腊神话,简单归结为三大部分:神的起源,王位争夺宙斯情史,言简意赅地概述了希腊神话的故事。

而更让我叹为观止的则是对于《圣经》故事的理解和归纳。用意公子的话说,整部《圣经》就是一个 “人与神(即上帝)不断约定” 的故事,《旧约》里的七个约定(伊甸之约,亚当之约,诺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摩西之约,巴勒斯坦之约和大卫之约),是神和他在人间代理人之间的信任度,从建立到最后破碎的过程。

从此之后,人类进入 “新约” 时代,即耶稣作为神的儿子降临人间,以此为界限,进入了新纪元。

这样一规整,我们的大脑里就有了个非常清楚的大轮廓,而后再去细品这个时期的画作,就不再是凌乱松散,难以串起的珍珠了。

而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到库尔贝出现之前,艺术作品的题材几乎没有太大变动,左右不过神话和宗教的母题。自库尔贝起,艺术也不再是故事的艺术,而是现实的艺术。正如法国评论家所说:“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派。”

二、当艺术品置于我们眼前时,我们又该如何看?

可以说,艺术创作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点,比如古希腊的灵动,古罗马的静穆,中世纪的呆板,文艺复兴的真实,巴洛克的华丽,洛可可的纤巧……

如果以我们观看者的角度,大致又可分为两种,即所谓的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

① 内行人看门道,依然可以在这本书里读到各种技法,色彩和构图等艺术创作手法

比如说,对乔托的 “短缩法” 技巧(即后来的透视法)的介绍,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用的 “明暗渐隐法”,拉斐尔几何三角形构图的稳定性,卡拉瓦乔最著名的 “酒窖式光线”(卡拉瓦乔光),塞尚 “对具体物象的抽象把握”…… 等等等等。

因为书里选取的多是名画经典,所以借由着这些创作手法的解读,我们也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在整个历史进程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迭代,又是如何一步步影响着艺术家的技法和创作理念的。

② 外行人看热闹,尤其是书里那些意趣横生的梗,而且梗中还有料

比如说开篇提到艺术史的起源,原是史前人类画在洞窟里的壁画,之于他们为何要画这些动物,甚至要画成身负重伤的样子呢?主流的学术界说法,这是艺术起源里的 “巫术说”,嗯,我们看完也就点点头,至于心里有多少触动也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经由意公子在本书里的拓展,他引入一个 “交感思维” 的概念,解释说这些远古时期的人相信,只要我画下了你,我就能占有你;只要我伤害了你的画像,也就能间接地伤害到你本人

这个解释其实也不算太新奇,不过是对 “巫术说” 的更接地气的解释罢了,但我没想到的是,紧接着意公子的举例,她能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小孩子们之间的嬉戏也存在着这种 “交感思维”,比如说调皮的孩子会在墙壁上写 “某某某是只猪” 等之类的话语,仿佛写了之后,对方就真的能变成小猪了……

仔细品一品,是不是有种哪怕是几万年前的艺术理念,放在今天依然还有着某种关联的奇妙感呢?这一部分,意公子用了个很现代的语言归纳:画个圈圈诅咒你。是不是很形象又很令人难忘?至少不复早前的那般不以为然了吧?

写到这里,我忽然间想到,我们成年人其实也存在着这样类似的行为,比如说我们都会下意识地避免撕毁照片这样的行为,因为不吉利。尽管理性的我们都知道不存在这种情况,但还是会本着以防万一的想法。而这样的念头,此刻联系起来,原来竟是早在几万年前就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

更无怪乎,男女朋友之间分手后,会下意识地在合照里把对方的照片撕掉;而亲人离世后,也会烧毁他们的心爱之物,希冀着可以被带往另一个世界,继续陪伴着他们。

书里诸如此类让人回味无穷的梗随处可见。又比如说,谁能想到可以用 “胶原蛋白” 来形容贝尼尼的作品呢?可是细看下图,画的是冥王普洛托强行掳走大地之母的女儿普洛塞尔皮娜为妻的希腊神话故事。

画面里,冥王普鲁托是如此地用力,以至于他的手指把普洛塞尔皮娜大腿上的肉都捏得凹陷了...... 可不就是 “胶原蛋白,弹弹弹” 么?

我想,经此一解释,我们对贝尼尼的这个作品怕也是此生难忘了~

三、当我们可以有选择时,看与不看艺术品的区别又有多大呢?

这个问题放在这里,答案无疑是显而易见的。抛却那些我们都心知肚明的诸如艺术美感的培养等此类的言语,我且说两点对我个人而言非看不可的理由:

① 可以感受到艺术之于生活的趣味

艺术的传承,古来已久,这里同样不想说那些高大上的言语,只看看被称为“自画像之父” 的丟勒,13 岁画出了人生的第一幅自画像,也是西方美术史上的第一张自画像。

以此来关照我们时下的自拍,是不是也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历史巧合感呢?或许下一次当我们的亲朋好友吐槽我们爱自拍时,不妨悠悠闲闲地抛出丟勒这个挡箭牌吧~~~毕竟人家的系列自画像可是开创了西方自画像题材的先河呢,而后更是逐渐形成传统,成为关注自我、反省自我的方式,影响至今。

此外,还有我们网聊中常用来表达“恐怖、惊恐、好怕怕” 的 emoji 表情之一 ,竟然和蒙克的《呐喊》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谁又能说 emoji 的设计师不是因此而来的灵感呢?

在这幅《呐喊》里,蒙克用了极其强烈的红黄色,以及大面积的深色,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极度不安和绝望的氛围。近在眼前夸张到变形的人物,以及背后若有似无的两个人,时空仿佛在漩涡里扭曲挣扎着...... 有那么一瞬间,我仿佛还被带进村上春树那个天上有两个月亮的世界里。

诚然,艺术也好,文学也罢,总会在某个瞬间彼此交互串联。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对艺术有那么一些了解,即便是一知半解,也好过全然无知,不是么?

② 可以感受到艺术之于商业的灵感

还记得迪奥 2013 秋冬系列广告大片《秘密花园2:凡尔赛宫》中,有一幕场景是那样的熟悉,且为每一个看过此片又略懂艺术史的人所津津乐道,原因不过是因其创意来源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而翻开艺术史,马奈之于后来的印象派画家,包括莫奈在内,也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别的不说,单是这样的构图画面,我们除了心领神会一笑之后,是不是也完全可以在某个秋高气爽的午后,和三五好友也来个突发奇想,来上这么一出戏,留下这么一张满是艺术感的回忆照呢?

再比如,我们更为熟悉的耐克鞋子的商标,和希腊神话里,胜利女神那飞扬而起的裙摆又是何其的相似,而聪明的你也猜对了,胜利女神的名字正是 NIKE。

诚然,不懂艺术对我们的生活并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但倘若我们略懂一二,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平添几许乐趣,又何乐而不为呢?

倘若我们已然察觉艺术的美好,却囿于艺术史的难以靠近而心生怯意,那不妨先读一读意公子的这本《大话西方艺术史》吧,先以一种最接地气又不让人反感的方式靠近艺术,左右不过几个小时的时间,却能换来片刻的恣意徜徉,在整个 3 万年的艺术海洋里,悠游自在。

而当我们合上书的那一刻,又是意料之外的满载而归。转过身,即可和三五好友侃侃而谈,那些艺术史上的趣味梗,“你知道吗?艺术史上最牛的左撇子的画作,被某个不守规则自以为是的家伙胡乱添上了两撮胡子呢?

-END-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话西方艺术史》:不是冷冰冰的艺术,而是有故事的艺术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xp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