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哲思哲学之光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笔记 第一版序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笔记 第一版序

作者: 凡天 | 来源:发表于2016-04-13 13:18 被阅读182次

    康德的时代的形而上学,经验派和理性派并立,互相争斗,似无止境、似无出路。此即为所谓“形而上学的困境”。

    在康德看来,这一困境乃是必然的,是理性的“命运”——形而上学的课题(比如存在,比如世界的形成)是理性无法逃避的。但这个问题又不在它的能力之内(这里的原因在正文中应有交代),于是它不得不寻找帮手——一些原则、“公理”——并把它们纳入理性之中。但这过程中它过于粗率,那些原则并未经过考察,就得到了承认(采取这种态度的哲学家,称为独断论者),以至互相矛盾,把在这过程中形成的形而上学一块儿拽入黑暗之中,仿佛这门学科本身就是毫无希望的——这种说法在当时已露苗头。

    在自然科学中,经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德把它比作“试金石”。地心说是怎么被否定的?通过教义问答吗?不,是依靠观测到的数据。日心说又是怎么建立的?通过空想吗?不,还是依靠观测到的数据,而观测到的数据就是经验。纵观自然科学史,总是经验推动着各种理论更新换代。新的理论之所以有机会出现,是因为人们发现了旧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果多个理论并存,那无非是因为它们都无法完满地解释现有的经验。这也许也可以叫做困境,不过总归更有希望。科学理论最初都是假说,出错就在所难免,但有了经验这块试金石,就算出了错,也可以及时纠正。

    而形而上学呢,由于它研究的问题“超过了一切可能的经验”,所以经验根本无法用来检验任何理论,因此一旦出了错,就无法纠正,只能一路走到黑。因此尽管独断论者意识到这样的僵局暗示着“根本错误的存在”,也没法把它们揭示出来,因为出问题的正是他们断言正确的东西。同时,一旦想要反思自身,也就很容易陷入休谟等人的怀疑论的迷沼中去,从而变成不可知论者,因为时人认为除了这两条路之外,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了。真可谓是进退两难。

    康德打算开辟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道路”,即“彻底地”怀疑理性,对自己的理性做一个完整的梳理,考察那些逃过了考察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未来的形而上学打下一个坚实的、非独断论的基础,以此从根本上走出形而上学的困境。这种考察正是一个批判性的工作,它既不是怀疑论的,也不是独断论的。怀疑论者对理性的能力抱有疑问,最终对它持否定态度:理性毫无用处。而康德则打算先是怀疑——他不像独断论者那样上来就确定什么,而是要小心地考察一切——而后则要给出判断:理性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它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认为他与怀疑论者的区别,在于他的方法是系统而完备的,是没有遗漏的,先研究什么、后研究什么,这之间的顺序是有道理的;而怀疑论者的方法太过松散,想到什么就研究什么,因此漏掉了好些东西,差之毫厘还要失之千里,是以怀疑论者最终也就陷在迷沼里出不来了。这就是这本书的任务,因此它叫做理性批判。更由于康德的目的是走出形而上学的困境,而形而上学是超越经验的,因此康德关注的并非与经验混合在一起的理性,而是去除了经验的理性,是纯粹的理性,因此,这个项目就叫做《纯粹理性批判》。

    值得说明,所谓“纯粹理性批判”,所批判的并非是某一个学派、某一个人;而是把理性本身置于批判之中。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康德写作时,给自己提出了内容和方法方面的要求:内容方面,就是要完备而系统,而形式方面的要求有二:准确性和明晰性。前者是指,纯粹理性批判是未来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不容一丝马虎。康德的说法是,不能有一丝一毫不确定的“意见”夹杂在里面。也就是说,整本书都得是确定的、经考察无碍的真理。明晰性则是一个取舍的问题。哲学书里,除了理论,有时还要有实例来辅助理解。例子固然增加可读性,可是为免产生误解,还要花篇幅对它作出说明。例子多了,篇幅就长。康德认为理论已经要花去很大篇幅了,再加上例子实在太长;何况插入例子还有打断理论线索之虞,因此只打算加入最低限度的实例。纯粹理性批判复杂艰深,这一点显然居功甚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微思考:期待后续,这个东西难读,有人能深入浅出很好
        凡天:@微思考 谢谢!
      • 上古天真:嗯嗯,不错,希望有后续
        凡天:@上古天真 谢谢!在看完每一大节或者章的时候,我会总结我的笔记,发到简书上的

      本文标题:《纯粹理性批判》阅读笔记 第一版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iw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