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大多喜形于色,他们的内心体验和外部表露基本是同步并一致的。
所以,我们发现孩子的负面情绪似乎比大人要多得多。
在面对孩子的种种负面情绪及不良行为时,我们传统的家长都习惯于采取哄骗、吼叫、责怪、甚至打骂的方式,拒绝孩子的需求,应付孩子的情绪。
比如:
当孩子看中一个玩具撒泼打滚非要买时;
当你一遍遍辅导孩子作业,孩子却怎么也学不会时;
当孩子难过一直哭一直哭,怎么劝都没有用时……
一旦父母将以上哄骗、吼叫、责怪、打骂的方式都使用完,孩子的负面情绪、负面行为还没有消失,仍旧对我们不依不饶、哭闹不止,父母难免就会陷入手足无措、无能为力的绝境中,甚至产生后悔生了这么一个“小怪兽”的想法。
一、孩子发脾气的原因
其实只有不被理解和看见的孩子,才会如此无休止地闹腾,有时候孩子需要被满足的不一定是当下那个事,而是需要感受到自己被爱被重视。
一位心理学家也曾表示:
孩子发脾气,其实是他们内心脆弱的表现,看似是在向父母施压,实际上是在向最亲的人求助。
他们不会冲着别人乱发脾气,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只有父母是最亲的人,也唯有父母,可以让自己肆无忌惮,帮自己疗伤。
而他卸下伪装,毫无保留的撒泼,这种方式虽然不好,却也在向父母传递一个求救信息:我心里不舒服,请你帮帮我。
二、父母应该怎么办?
1.接纳孩子的情绪,用拥抱代替说教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管我们说什么,如“不许哭”、“小小男子汉不能哭”等,都是在“火上浇油”。
孩子不仅听不进去,还会激起他们叛逆的心理。
所以,这个时候不如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又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站在一边陪着孩子,等孩子平复下来了再来解决问题。
当孩子知道,情绪失控的时候有最爱的爸爸妈妈陪着时,就不会那么害怕和失控了。
2.共情:接纳孩子的真实感受
孩子的每一次发脾气都不是偶然的无理取闹,必然是带着诉求的。
当自己的诉求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他们生气、沮丧、失望是必然的。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先共情,问问自己:如果我的要求被拒绝了,我是什么心情?
试着体会孩子此刻的心情,然后再用语言表述出来,问问孩子:
妈妈没给你买玩具,你是不是很生气?”
“玩具被抢了,你是不是很沮丧?”
“摔跤了一定很疼,你现在很委屈吧?
这个共情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看到和重新定义情绪,知道自己被父母理解了。
其实很多的发脾气行为,最后的落脚点都在“需要被人理解”上面,只要能被理解被懂得,具体的事情其实并不重要。
我们在前面也多次讲到,大家一定要多共情孩子,并且慢慢教会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一步,是不能省略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不被共情,他就会暴躁乱发脾气,变得喜怒无常,因为情绪没有出口。
只能通过用肢体与他人碰撞,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来释放情绪压力。
3.自我管理: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儿童教育专家: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上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吼”是一种语言暴力,父母长期对孩子唠叨、抱怨、吼叫、羞辱、讽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精神虐待。
作为父母,要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因为情绪控制能力差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且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思维模式。
关于这个部分,如果你真的很难做到,那就要好好去探索你做不到的原因了。
很多成年人,也是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有被看见被理解尊重,甚至被精神虐待。
他们内在有很多创伤,身体上安装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情绪按钮,自己的情绪就很难管理和控制,所以就会经常迁怒于孩子,或者被孩子一点点情绪引爆。
如果真是这样,你就需要先去疗愈自己,先把自己内在的创伤抚平。
4.解决问题:给事件一个完结。
当孩子冷静了之后,再来解决问题就事半功倍了。
我们可以启发式地提问,“你觉得该怎么做别人才能答应你的要求呢?”
又或者是“你觉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
“那我们现在一起来想想办法,这件事可以怎么做?”
如果前面的工作做好了,你会发现最后这一步,竟然变得那么容易,那么简单。
甚至让你怀疑,这还是起初那件事吗?
有的人甚至会想,要知道这么简单,何必刚才发那么大火呢?
其实发脾气,也是训练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过程。
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情商是否提升,包括两点:
一是孩子是否学会怎样正确表达情绪。
二是孩子是否学会如何应对别人的负面情绪。自己表达情绪时被怎样对待,他以后就会学着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别人。
每一种情绪,孩子都渴望父母能看见。
所以,作为父母来说,感受他们的情绪变化,接纳并认真回应,孩子的行为才不会失控。
引导和爱,才能让孩子尽快走出负面的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