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吵,可以马上走人,回到家就安静了。现在可以躲开现实世界的吵闹,却躲不过网络消息的噪音。
有时候反而觉得,现实世界的吵闹能让人安静下来。
当然,我的思考是很肤浅的,最近看了《十三邀》许知远采访人类学家项飙,里面提到了“附近消失”的概念,让我联想到一起。
附近的消失,让每个人都可以联系在一起,打破了距离限制,也让每个人都暴露在“即时反馈”中。
我们开始变得身不由己,听说有公司5分钟没回微信就被开除,男朋友10秒钟没回信息就被分手,这种时刻准备的感觉让人疲惫,个人的空间感越来越被侵占,我们变得无处可躲。
以前的时间是线性的,我要去你家玩,首先要走到你家,才能开始玩。
现在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在去的路上就告诉你我到哪里了,还能点个外卖吃,再回几条其他朋友信息。
时间变越来越碎片化,但是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又非常强烈,就好像我们可以接受时间被切割。同时做很多事,但是对别人回应自己变得越来越有控制欲。
别人晚回信息,快递慢到了10分钟,人就会变得非常焦躁,失去的控制感,让人焦虑。
附近消失把空间释放,整个世界变得拥挤。早上排队买早餐,拿到号站在队伍里,马上就掏出手机,左刷右点生怕浪费一点时间。(我不在批判什么,不讨论对错,只讨论社会现象)
反馈的触达太快了,人越来越不想要经历过程,马上就要得到结果。
只要开始和结果,没有过程,这一点多可怕。就好像每天起床,接着又躺下睡一样,中间的过程去哪里了,或者说被谁控制了。
一个个行为变成了开关,人人追求即时反馈,而人最厉害的反思能力正在下降。
好像一切东西都没有距离了,如果不能达到即刻的欲望满足,马上就会很恼火。
而我们正在被这种即时满足裹挟,而且是像看到骨头,就留着口水跟着走了,也不考虑这个骨头带你去什么地方。因为失去了反思能力,只是不停的接受,没有反思就没有推理,最后连理智都一起丢失了。
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情绪化,极端化,我们会对网络一件事马上抱有同情心和感动,因为某个人渣被揭露而愤怒,但是我们很快又被下一个热点影响。
因为我们只要及时反馈,没有参与过程,没有过程就不可能参与行动,最后所有人都变成了旁观者。
情绪越来越简单直接,凡事只会表达情绪和观点,而无法达成任何有价值事实。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剩女居然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结婚不是个人的事吗,怎么社会抱有这么大的热情。
我们被越来越多跟婚姻无关的事影响,因为这些东西,让本来简单的婚恋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让人慢慢丧失了原有的自信。
当婚姻开始变成数据对比的时候,也就是个人意志丧失的时刻。
以前两个人喜欢就可以恋爱,现在变成了房子,车子,票子(追求这些没有错,我们只是讨论现象)。剩女现象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房地产商,他们一直有意鼓励剩女这个话语。
就是为了让女生对剩女产生恐惧,逼着大家赶快去结婚,而在国内结婚最大的事情就是买房,也就推动了房地产的发展。
用许知远的话说,就是房地产商创造出来一种“贱民”,本来大家都一样生活,突然他们创造出了剩女这个概念,然后赋予剩女这个词很多不好的解释。
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剩女,那你就得结合买房,这里剩女就对等了“贱民”概念,你出身不好,如果你摆脱贱民身份,就得买一个赎罪劵;大概这个意思。
最后所有人都变成了输家,本来自己正常生活,就被剩女了,道德上对不起父母,价值上又被社会羞辱。
更可怕的是社会共识开始接受这些观念,所有人对生活的理解开始变得单一,但凡不想随大众就会立刻被孤立。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思考,需要对现象提出质疑的思考者。当日落的时候,思想升起。
会有一次回光返照,突然重新爱上世界,爱上所有人,爱上所有的思想。
那一刻,就是我们黄昏的时候。
历史是一个循环,恶俗消失,严肃回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