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让我举一个爱情的例子,证明男女之爱,可以超越阶级、超越物质、超越伦理,甚至超越生死,那我就推荐《梁祝》。
按说,因痴情而死,甚至死而复生,在中国传统戏剧文化里,并不少见,比如《西厢记》《杜十娘》《牡丹亭》……
但是,这些传奇故事,都以女性为主要角色。
这些女性,她们面对社会对她们的苛求,需要比男人拥有更大的勇气,面对更大的风险、更严峻的挑战,甚至是超越生死的考验。
可是,对比她们如此有行动力地去追求爱情和婚姻,那些与之匹配的男性,却只在他们的安全区里毫无建树的呆着。
在这些女性的衬托之下,男性角色显得黯淡无光,虽然他们才华横溢,他们能中状元。
但是抱歉,在爱情面前,他们就是一个平庸的男人而已。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不同。它说:原来,男人也可以更痴情、更主动、更决绝。
01 痴 情
为情而死,一般都是那些单纯少女。
她们没有科举的压力,没有为自己娘家传宗接代的社会责任。孱弱的身心,一旦情动,便“一往而深”,直至相思而殁。
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便是杜丽娘相思成疾、一命呜呼。
可是,在《梁祝》里,为情而死的是梁山伯。
他真是痴的。
这个痴里面,既有前期不识英台女儿身的痴傻呆萌,又有一旦觉醒情动,便一往情深的痴迷深情。
不管是哪种表现形式,都出于内心的单纯、淳厚。
当你是我的同窗,那么我们就是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互敬互爱,相伴相随,从无它念。
当你是美婵娟,那我就愿意和你琴瑟和鸣,恩爱不移,情根深种。
对于俩人之间的门第、家境的差异,不以为念,对心上人的深情,那真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再无二心。
02 平 等
梁山伯的痴情,可贵之处还在于,在那样的男尊女卑的年代,男性没有任何义务对一名女性专情。
梁山伯的形象就此获得了跨越时代的光辉。
男女平等,不光是祝英台女扮男装,异地求学。还在于,梁山伯对祝英台的爱慕和尊重。
本来,梁山伯,“德才兼备”,本来还可以考取功名,他还是家中独子,无兄弟姐妹,有父母双亲需要赡养。可是,他为了祝英台,抛弃了所有其他的社会属性,他生命中唯一的关切就是跟祝英台“前世姻缘配拢来”。
这使得他跟祝英台真正地达到了某种平等——因为两个人同窗三年之后,好像生命的唯一之重就是两个人不能再分开。
他们的故事,很像现在流行的大女主戏,梁山伯成了为爱情奋不顾身的男性形象,他的痴情让他为了一个美人舍弃江山。
这比那些对女性随意接纳、随意抛弃的“风流才子”,不知道要动人几千倍几万倍。
而祝英台,除了求学果敢,面对破碎的爱情,也是坚定不移。
大婚之日,她一身素白去坟前吊唁,坟墓裂开,就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合葬,践行了两个人“生前不能夫妻配 ,死后也要成双对”的誓言。
这样,男女双主角,祝英台的果敢和行动力,梁山伯的深情和温厚,各自在千年的时光里,熠熠生辉。
03 尊 重
与传统才子佳人的不同,梁山伯始终对祝英台尊重,爱护有加。
“先睡为敬”的才子们,你那是喜欢她吗?你是馋她的身子!
而梁山伯,是真爱。
这样的爱,最终阴阳相隔,才让人心中“意难平”,忍不住为他们惋惜、惆怅。
所以,他们双双殉情而死,又翩翩化蝶而来,这个梦幻般的结局,才更加深得人心,更加具备抚慰人心的力量。
有情人终成眷属,哪怕死了也要化蝶相随。
有人说,这是假的,是戏剧。可是在那样的男权时代,能产生出这样的男性形象,诉说男人对女性怀有的那样强烈、纯粹而又美好的感情,这是多么动人啊!
梁祝的爱情,那么纯粹,那么优美,那么感人,有现实意义吗?
是的。
它告诉我们——
“爱情这个东西,它可以超越阶级、超越物质、超越道德伦理,甚至超越生死。”
“它可以暂时使我们脱离出那些庸常的生活,使我们从这种庸常的生活中解放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