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今天只讲一首经方丨关于真武汤,我是这样理解的

今天只讲一首经方丨关于真武汤,我是这样理解的

作者: 寿甫私淑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13:10 被阅读0次

    前文述及苓桂朮甘汤、苓桂枣甘汤、苓芍朮甘汤证,今尝试论述真武汤证,并稍述其与诸方的区别。

    1真武汤条文释义

    先列条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26: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属真武汤。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真武汤条文较统一,只在太阳与少阴出现。先看太阳条文,先言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说明本病来路是来自太阳表证,而少阴病中条文直言少阴病,说明本方可太阳少阴均治,但一方必有一证,或曰一方必有唯一一个最对应的病机状态,综合两方描述,再加方名,可知本方仍是以北方水位为主,即是主少阴,少阴阳气不足,不能制水,故316条曰“此为有水气”,此类判断句仲景少用,但凡用之,必属辨证眼目。

    故而水气一词就应该是本证的根本病机。缘何太阳汗后亦可出现本病病机状态?即要了解太阳与少阴之标本中气,简单言之,太阳寒水以小肠为标,以膀胱为本,中见少阴君火,少阴君火又以肾为标,心为本,故而太阳病多涉及小肠、膀胱、心、肾四官,所以太阳病误治之后多伤心肾阳气,如桂枝甘草汤、救逆汤、干姜附子汤甚则四逆汤等证。

    本证在太阳病篇中状态即是误汗伤阳,虽未言过汗,但亦可知此类病患必本身即是心肾阳虚之体质,才易一汗即伤。汗后其人仍发热,此已非表热,由仲景未用治表之法可知,此即与苓芍朮甘汤相似,虽有热,仍属里气不和,究其原因,为下焦阳伤,水气泛滥,影响卫气升发,若水气泛于脾胃心下,则同时影响营气升发,故而此是里病导致营卫俱不利而发热。

    心下悸者,归水气上泛之因,头眩者,亦水饮也,可见此证水多而气弱,下焦阳气以多不足,故不如苓桂朮甘汤或苓桂枣甘汤之气上冲明显,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擗者,不正、歪斜也,指周身肌肉悸动拘挛、身不正欲倒也,亦是因为下焦阳气不足,营卫运行不利不足以温阳濡润控摄,且中焦水饮易入四肢,故而周身俱感不适。

    再看少阴病中条文,首先明确是少阴病状态,再强调病史时间,腹痛者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而寒凝拘挛,小便不利者水饮蓄留甚则泛溢,四肢沉重疼痛者,营卫不达四末不能养则疼痛,水饮由中焦脾胃行于四末则沉重,自下利者,脾肾俱亏也,故曰有水气。

    或咳者为水饮逆肺,或小便利者为下焦膀胱气化尚可,或呕者,水逆脾胃。所以真武汤是多种原因(以发汗伤阳为主)导致的肾阳大亏,涉及脾胃,脾土不制水,肾阳不主水,故而水液泛滥。

    2真武汤相关药物作用及配伍

    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之前文章已反复描述过此药,其入中下,直利水气,其作用本身就可治“心下悸”“小便不利”。本证乃下焦阳气受伤,不能主水,水液泛滥,可逆至中,甚则全身,故而首药即以茯苓利水,直取本源。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在前面文章中已有论述,味苦泄下,入营血,祛邪气,收肃之性,故而能除腹痛,不仅在于缓肝,还在于直接平缓血脉,血脉不拘,故而腹痛自解,不限寒热,因其苦平之性,寒热偏性不显,故而配寒得寒,配热得热,伤寒文法中腹痛者多用芍药甚则倍芍药,本方用之,即以其除腹痛。

    同时,本证之水,亦涉及营血,即如苓芍朮甘汤之头项强痛,本证则有四肢痛,痛因营卫不达而不养,亦因血脉中有水而拘急,故而取芍药,除血痹,利小便,使血中水去,血脉不急,营气外达,共解四肢疼痛。同时,其利小便,亦主中下之水蓄,直趋下故也。故而用与本方时治腹痛与四肢痛、小便不利,以通营气以助其和、缓解利血中之水也。

    生姜: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前面文章中亦有论述,辛微温,温升阳气,外散浊阴,使中上之廓得清,故而通神明,中上者,胃至胸中也。浊阴包括水、湿、痰,故而本方仲景用生姜,即取其入中而散浊阴,消水饮,解中焦之水气而散之,而治心下悸,呕、下利等,同时还具引营卫外达之功,且辛以和肺卫,使在里受水气所郁营卫尽快外达,而解表之发热。

    还需注意,仲景治水饮较少用生姜,仅如苓芍朮甘汤、真武汤等,溢饮之大青龙汤,均有类表之证,故可见用生姜所治之水饮水湿,多有影响营卫出表之症结,而生姜恰是治水湿药中最能外散之品,不可不知其巧也。

    朮: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朮在前面文章中已经反复论述,朮乃调水分水之器,用于本方,亦是消水、利水之品,且本证四肢沉重,正是朮之适证,同时本证或然证众多,或小便不利,或咳,或下利,或呕,正符合朮调节一身水液之功用。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生川谷。附子一药,大辛大温,主风寒咳逆邪气者,消中下焦寒气也,下焦不寒,肺气自降而不咳逆;温中者,不仅中焦脾胃,里俱可谓广义之中也;金创者,需生气血,促运行,固本而防外邪,亦附子之用;破癥坚积聚血瘕者,以辛热行动之性也,内经言“阳化气,阴成形”,故而阴寒凝滞多成实质癥瘕,以阳通阴,此其至理也;寒湿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者,亦是寒邪入经络,气血难行不得濡养,且寒性本就拘急,故而拘挛而痛,可见附子不仅入下焦,温元阳,还能直入经络,祛寒胜湿也。

    可见附子之辛热属极,按火神派说法极则生变,故而由散变敛,故而可用治下焦元阳飞散,此说或可参考,其实当解为散周身寒气而元阳自安归位或更为妥当。

    用于本方中,温里止腹痛,入少阴,温下焦阳气,且至周身四肢,以阳行水,助肾行使气化功能使水速去也。亦可见本证较苓桂剂阳虚更重,故而用附子而不用桂枝,从症状相比:苓桂朮甘汤为“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而本证直接“头眩”,身已动,且已欲倒,还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等水邪更偏中下之证,可见水邪之盛。可见仲景用药,有的放矢,层次分明。

    煎服法为日三服,是缓服久图之剂,可见涉及阳虚者,如非急救,则当缓求。

    纵观全方,茯苓总统利水,直取病源,芍药利血脉中水,和营而治腹痛肢痛,生姜散中上水饮,且具外达营卫之功。朮调土而消水夜,调节周身津液异常分布,使其归于三焦而方便苓、芍利之,附子散寒邪水饮,以阳行饮,共奏其功。

    3真武汤加减法

    较为特殊的是,本证后有加减法,可见本证变证较多,而加减法对于之症状处于少阴病篇中,可见阳气一虚,难当身用,则变证纷出,亦可见仲景通篇伤寒守阳气之惯例。

    其中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五味子敛,细辛散,干姜化,是仲景常用的治疗水饮咳嗽主要配伍,如小青龙汤。

    若小便利者,自然不再需茯苓直利小便,而其他消水饮之药则继续用之。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可见中焦阳气已虚,虽腹痛亦不可用芍药,当用干姜温中补益,合成理中汤法式,自止下利。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乃是水饮邪气太盛,浊阴上逆,此时不得再用附子桂枝等辛温大散之品,以防激动里饮加重症状,此亦是仲景常见禁忌,类比于酒客予桂枝汤则呕而可知也,故此时当加重生姜,生姜即使去臭气浊阴之最佳选择,专入中上,散浊阴通神明,故而最可止水湿所致之呕。

    由此观之,仲景加减法之用看,也是丝丝入扣,章法俨然,学者当反复揣摩,方知其深意也。

    本文由郭威原创,授权中医集结号独家发表,严禁用于商业目的,中医集结号编辑整理,尊重知识和劳动,转载请联系授权。

    联系请加微信:yunlingtcm

    推荐几篇近期的原创文章,都是走心之作,点击下方蓝字阅读

    一位理发师教给我的

    今天只讲一首经方丨关于苓芍朮甘汤,我是这样理解的(下)

    清华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博导出走,作为中医人,我按捺不住了!

    我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科室遇到一位特别了不起的老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天只讲一首经方丨关于真武汤,我是这样理解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zd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