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幼仪,读着读着,不禁潸然泪下。
15岁,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18岁,强迫为他生下第一个孩子;21岁,丈夫婚外遇;22岁,异国他乡被迫离婚;25岁,痛失次子。
与徐相关的一生,张从未有过发言权。从来都是附和,不允许说不。
然而年仅10年,张被那个一起生活不过4个月的人摧毁了一生最好的时光,他像噩魔,夺走了原本幸福的一切,到死,都未曾给张留下一点慈悲。
第一次见面(照片),他那样高傲,嘴角一撇瞧不起人;第一张合影,完全按照他的喜好穿上洋装,也未见得他有多欢喜;第一次国外团聚,忍受他对其他女子狂热地追求,即将临盆被绝情地抛弃在陌生的国度;第一次面对孩子离去,未得到他半点安慰和怜悯……
他,就是那个影响了张一辈子的徐志摩,只不过匆匆过客,称不上丈夫。除了留下两个孩子,他未尽半点丈夫的责任。
她怨他吗?
怨过吧。
回娘家吗?那个时代,离婚是见不得人的,何况是被丈夫狠狠抛弃;
回徐家吗?已经离婚,余生用何身份居住下去?
失败的感情让她跌倒人生谷底,历经半生波折,尝尽心酸,终于破了生活的真相:凡事靠自己。于是苦练外语、提升学历。回国后,入驻大学教德语,踏入商届当副总裁,还创办自己的服装公司。感情失意,事业却风生水起。
当徐志摩初次见到蜕变后的张,那眼里的惊讶和叹服足以抵消张过去那么艰辛的努力和付出,一切都值得了。
在一个男人眼里,对女人最好的掌声莫过于无声地赞美和衷心地折服。
然而,张变得这么好,徐还是不爱她!
他如往常一样依旧潇洒风流,二婚娶了全上海最风情的陆小曼,旁若无人地在家里秀恩爱。
对于这些风花雪月的故事,张是知道的,可无力劝阻,也从未想过去制止。最开始走不进徐的心,第一步就输了。哪怕最后完全变个样子,还是不及那些女人一眼。恐怕那时,她常常在这些对比中失落一阵子。
张见过林徽因,见过陆小曼,或许她也曾在心里暗自比较,如果一生的付出可以计较,张对徐的付出是最深的,这是任何一个女人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所有的委曲求全和缄默付出,都得不到徐的正脸看一眼,他骨子里把张看得很低,很低,即使他根本没爱过她,却一直把她所做的一切当做理所当然。
张习惯了为他付出,在她的使命里,出嫁从夫,照顾公婆,抚育儿女是女人的分内事,无关爱情,无所谓回报。
他们的感情陷入一个循环的死结。是注定没有缘分,还是徐有意为之?
我想徐是后悔过的,他能够拥有现在的地位和名望,与张的帮助脱不了干系,没有张家背景,自己不能拜师学艺遇见伯乐,不能远赴国外求学,也就没有机会与林徽因你侬我侬。
即使失恋了,他的眼前也是看不见张的,在他的世界里,张永远晦暗地像远处的星辰,不入他的眼。
我仿佛听见张在哭泣。
她这辈子真的太苦了,太苦了……
年幼在家时,家教严格,没有自由;出嫁后,那样年轻便痛失爱子,被丈夫抛弃,没有尊严;无家可归,强逼着自己改变,哪怕是照着徐志摩喜欢的样子,最后也没能挽回那可悲的爱情。
我们只看到她破茧而出的光芒,不曾真正体会那种彻底失去的滋味。她是女人,较弱而文静的女人,有苦难言,几度痛苦让她的眼神更暗淡。
好在她是坚强的,骨子里有着“叛逆”的性格,懂得在失败和逆境中华丽转身。
如果重新选择一次,我想,她还是会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这个不爱他、伤了她一生一世男人。如果悲剧重演,我断定她依旧不会被打垮。因为她是张幼仪。
你爱或者不爱我,我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不卑不亢。
直到徐志摩赴约不幸逝世,她依旧没有等到徐的一句忏悔,甚至没有听过一句他温柔的情话。对于张来说,她渴望过圆满的家庭、丈夫的疼爱,只是渴望,从不是乞求。
在她眼皮底下,徐可以反复失恋,可以重新爱上任何人,她永远安静如初,不吵不闹。
唯独对待感情,她是如此小心翼翼,又有着那样强的自尊,不哭不闹,不争不抢。
她不想活在徐的鄙夷之下,爱就爱,不爱就算了吧。这辈子,已看透,一切随缘。
徐从来只是徐自己,两人既然一开始便是路人,那么此生,做好自己便是,其余的,交给时间。
爱或者不爱,张始终在那里,对徐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只是徐永远不知道,张虽生在旧时封建社会,思想早已远远超出那个时代。
【怀左三期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