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钟鼓楼

作者: 草木识小 | 来源:发表于2021-08-13 14:09 被阅读0次

    巍巍钟鼓楼,风雨立中华;

    悠悠文明史,千古传华夏。

    下午6点多钟,我们沿地下道从北侧拾阶而上,很快登临西安钟楼。

    钟楼位于古都西安南北的中轴线上,虽然地处繁华热闹的十字路口,但周围均为仿古建筑,且楼层不高,因此视野开阔、八面来风。

    凭栏远眺,蓝天上白云朵朵,落日余晖穿透暗沉的浓云,光灿耀眼。笔直宽敞的街道上,车辆川流不息,南来北往、贯穿西东,让人在追昔怀古中又不禁感慨现代都市的发展与繁荣。

    钟楼西北角悬置着巨大的仿古“景云钟”。几百米外就是遥遥相对的鼓楼,上置两面大鼓——“更鼓”和“闻天鼓”。钟楼和鼓楼始建于明代,是西安的地标性建筑,两楼遥相辉映,蔚为壮观。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故称“晨钟暮鼓”。

    钟楼是一座重檐、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通高36米,由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楼体为木质结构。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四面正中各有高宽6米的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

    钟楼分两层,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楼檐则四角飞翘,如鸟展翅,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给人以层次分明、古朴典雅又华丽多彩之感。高处的宝顶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光彩夺目,让这座古建筑更显金碧辉煌。

    (钟楼金顶有着悠久而美丽的传说,相传钟楼金顶经数百年风霜雨雪之磨炼,吸日月星辰天地万物之精华,国泰民安时日夜发光、与民同乐,危难时刻则晦暗无光、灵异尽失,早已成为一块风磨宝铜。)

    钟楼一层大厅的墙面上镶嵌着三方碑刻还有一些图片,展示着钟楼的地位、价值和古今历史,二层则回顾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在西安的诞生和最初发展壮大的历程。

    之后我们又步行至西安鼓楼。鼓楼横跨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这里有热闹的回民街区,曾经是西安的中心商圈。鼓楼脚下,历经百年的青条石路漆黑发亮,抬头可见清代至今重修后的鼓楼雄秀庄严。

    鼓楼的建筑形式是重檐、歇山顶式,通高34米,长方形基座用青砖砌成,南北正中辟有高宽6米的券洞。鼓楼第一层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上覆青绿琉璃瓦,两层檐下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雕梁画栋。四面设回廊,顶部更有鎏金宝顶,整体层次分明、极为宽敞。

    鼓楼一层的东面置两面大鼓,与钟楼的巨钟遥相呼应。南北两面则一字排开24面红色小鼓,分别象征二十四节气。据说2007年起,西安钟鼓楼开始举行“晨钟暮鼓”仿古表演活动,恢复消失100多年的“晨钟暮鼓”报时制度,可惜我们今天没能体验。

    鼓楼南北屋檐下,高悬着两块极富传奇色彩的匾额,南匾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西安市民有传说曰“钟为文,鼓为武”;西安更是十三朝帝都,三千年历史光耀中华,说“文武盛地”,实在最合适不过。

    明、清两代,钟鼓楼雄峻高远,钟鼓之声传播四方,周围的衙门办公和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声闻于天”,画龙点睛地说明了鼓楼对人民生活的实际意义,也体现出浓厚而神秘的人文和政治色彩。

    相传,“文武盛地”为清代陕西巡抚仿乾隆御笔题写,“声闻于天”是咸宁名儒李允宽所书。这两块木匾蓝底金字,字字精练,千古绝笔,曾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鼓楼之上,饱经风雨历练,最后却毁于文革时期。

    2005年,西安钟鼓楼保管所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恢复并在鼓楼檐上重新悬挂起两块新牌匾,了却了西安人民长久的缺憾和心愿。历经百年沧桑的鼓楼,重现昔日迷人风采,更添灵魂和神韵。

    晚上近8点钟,我们正在鼓楼北面广场小憩。忽然音乐响起,池水缓缓上升,激跃飞起,原来是一处造型独特的声光喷泉。随着高亢、悠扬或典雅的音乐或歌声,多股喷泉高低起落、飞珠溅玉,如舞女翩跹、如长袖善舞、如天女散花、如众星捧月,流光溢彩、五彩纷呈……

    巍巍钟鼓楼,风雨立中华;悠悠文明史,千古传华夏。愿我辈国人,惜今日和平,创盛世繁华!

    钟楼 钟楼“景云钟” 鼓楼 鼓楼二十四节气鼓 鼓楼“明珠” 钟鼓楼广场声光喷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巍巍钟鼓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wd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