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何以为家——无处安放的精神家园

何以为家——无处安放的精神家园

作者: 240f152ccabf | 来源:发表于2019-06-14 17:48 被阅读6次

    “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踩在脚下。”年仅12岁的黎巴嫩小男孩赞恩在法庭上控告父母时,如此说道。

    《何以为家》原名叫《迦百农》,迦百农本为圣经中的一个地名,据传耶稣开始传道时,曾迁居此地,有不少神迹和重要的事情在此地发生。又有引申之意,指杂物堆积的地方。导演娜丁·拉巴基称,电影取名《迦百农》,仅想表达一种失序和混乱。

    何以为家,在我看来具有两种意义。一是丧失了亲情和伦理道德的家庭,何以称之为家。二是当人没有了身份的认同,该如何立足于群体家园之中生存。“家”,不仅仅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所聚居的地方,更蕴意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赞恩生活的地方,是位于中东的黎巴嫩贫民窟,这里贫穷落后、混乱无序,脏乱差的街道充斥着压抑的气息,令人窒息。生而为人,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无法得到保证,更不论人的精神尊严了。

    赞恩的父母代表着庞大的底层人群,他们没有文化,愚昧无知,无意识地维生、繁衍,对生活早已丧失了热情和希望。而孩子,注定会成为这种环境下的牺牲品,甚至成为交易的工具。

    赞恩是家里最大的孩子,但也只是个年仅12岁的小男孩。他熟稔地卖果汁、做生意、跟人讨价还价;他大胆地偷店里的东西,和坏人打交道;他承担起家务和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他洞悉父母卖女儿的心思,为最爱的妹妹隐瞒生理期。

    但他也是个孩子,会因无法上学和父母置气,会在照顾小妹妹时嘴角耷拉。知世故而世故,同时又保留了几丝单纯和孩子气,赞恩的性格特点在影片中得到了真实的还原。

    当最爱的妹妹萨哈终究还是被父母“卖”给了房东阿萨德,赞恩在无力挣扎后毅然离家出走了,这是赞恩作为孩子对家庭反抗意识的彻底爆发。

    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后,他遇见了一个没有身份证明的女人哈瑞。在哈瑞的收留和庇护下,他竟感受到了母性的温情。当他看到哈瑞对襁褓中的儿子如此呵护,对亲情的渴望也愈加强烈,反之,对自己家庭的厌恶和憎恨也愈深。

    与哈瑞相处的日子里,赞恩应当是快乐又悲伤的,因为他终于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情,但他也满怀身为局外人的恐慌。

    讽刺的是,赞恩在原生家庭中作为孩子的角色受尽苦难,痛恨父母。当哈瑞被抓后,赞恩的角色却转换成了“父母”。

    赞恩无疑是善良的,他用尽一切办法抚养哈瑞的儿子尤纳斯,顽抗到底。当流离失所,身无分文后,现实吞噬了他最后一丝力气。

    他将“儿子”尤纳斯交给了坏人换取出境的机会,一如曾经他的父母将女儿嫁给房东换取金钱。我想,这一刻赞恩不仅痛恨世界的残酷,更痛恨自己的软弱无力吧。

    在混乱无序的环境下,人根本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而终其一生注定被命运向前推挤。

    影片结尾,赞恩终于得到了身份的认同,在群体家园中有了一席之地。赞恩迎来了黑暗中的一点光亮,但还有更多的人身处黑暗而不自知。

    还有无数的边缘人,不仅在贫瘠狭小的空间里苟延残喘,更是丧失了精神追求。这无力抵抗的宿命,又该如何安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何以为家——无处安放的精神家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ip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