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段话:研究表明,现在的人花在获取信息上的时间,是30年前人们的五倍。虽然今天的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常常能接触到新闻、网上课程、社交媒体、电子邮件和视频,我们应该更聪明才对,但事实是这样吗?
诚然,信息渠道的增加对人们获取知识尤其是定向获取知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个学者想了解某一转业领域的知识及发展现状,无需依赖案头的几本论文集,只需轻点鼠标,在中国知网或者谷歌学术上搜一搜,近几十年的相关文献立马呈现在眼前。想学一门知识,无需大晚上的乘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匆匆忙忙听一个小时的课程,然后乘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回家,只需打开电脑,足不出户,在线听课一小时。
现代社会,在太平洋彼岸发生的新闻能在几秒内传到中国,某一个上市公司发生的丑闻能在一小时内让全球股市为之震荡,这在依靠烽火狼烟的古代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现在人一定会比古人更聪明吗?
真的未必,古人有一些智慧让现代人也难以破解,比如高146.5米的胡夫金字塔,总计由260万块巨石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2.5吨,总重七百万吨。这么多的巨石是如何积累起来的,现代人很难理解,有的也只是猜测。诸葛亮制作的木牛流马,后代人不断有人出来模仿,都以失败而告终,现代人制作的仿制品不是靠电动机就是靠弹簧之类的组件,要知道,三国时期的生产力可只是停留在手工业水平。
古人的聪明之处尤其体现在思想层面,老子的《道德经》,让无数现代人为之追捧,但能领悟精髓者真的寥寥无几。《孙子兵法》自孙武编写以来流传了两千余年,现如今很多国内外的军校都捧之为教材。曹雪芹的《红楼梦》道出了人间百态,多少年来一直被列为必读书籍,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了红学会。
而当今世界能有几部书籍能与之媲美,古代人熟读四书五经,说起历史来如数家珍,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说起历史来只能是四大皆空。有一次和朋友路过葫芦岛兴城,顺便到访了兴城古城,也就是当年袁崇焕驻守的宁远古城。坐在城楼上,和朋友点了几样菜一壶酒,望着巍峨的古城墙谈天说地,说到明朝抗金历史,结果很扫兴,没几个人熟悉那段历史,更有几个人没听说过宁远古城这个地方。可能有些人说术业有专攻,然而真正关注人的思想、道德之类思想延续着古人又无法超越古人。
现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了,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劣势。信息大爆炸让我们获取各类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迷失在知识里了,微博、朋友圈、头条等媒体的泛滥让大多数人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无法深入进去,两小儿辩日的精彩场面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现代人应该始终保持清醒,不要因为渠道增多、科技发达的优势成为阻碍我们进步的劣势,如果真是那样,这些渠道或者说科技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