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石
(趁着手热,想到哪写到哪,绝不再修改,可能会离题扯远,算是还原自己的本原感触吧。)
写给父辈们的青春岁月近日《芳华》上映了,我赶紧订票去观影。初衷很简单,想有场景感地代入到父辈们的那个年代,感同身受地去触摸那段岁月,用心去体会父辈们的内心世界。
当兵离开湖南老家那个小镇第十五个年头了,说实话内心怀的愧疚很多。也许父亲需要的不是吃喝的供养,而长情的陪伴我无法做到,那就在思想深处达成一些共鸣和同心,让老头子心里感到慰藉。
打小看过的电影很多,从未经历过年纪跨度这么大的观影场面:中年人搀扶着父母坐在了我的身边,白发苍苍,慈祥饱满;年青的上班族也怀着心意来了;农大学生们也结伴而来;当然,也有很多像我这样有着军营经历的人。
故事是以祖国南疆越战时期的文工团演员为主要线索展开的。情节不再赘述,朋友圈早已被刷屏过。评论两极分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想到的是一种尊重,无关乎影片质量好坏,对影片,对一代人情怀的尊重。冯小刚导演砸700万拍6分钟战争,在片场哭得像个小孩,是的,他也属于那个年代。情怀这个东西,懂它会爱死,不懂有时也会迷茫。
写给父辈们的青春岁月
老兵不死,他们和那段战斗的青春岁月会被懂它的人们所珍藏, 捧出来就是一次革命英雄主义的唤醒,一次心灵的洗涤。
看过许多的战争片,接受过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脑子不乏对英雄人物的形象。但是换个角度进到当年的场景里面去,以十七八岁小伙子青春的名义,以奔赴疆场负了爹娘家人的名义,真的被扎到心了。可能是过了三十岁以后的心态感受变了,也可能是能体悟到英雄背后的悲凉了。
疆场绒花遍地芳,芬芳的不仅是那一茬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和他们为了一方净土而拼死守护的信仰和情怀,更是无数个家庭奉献的亲人啊。十六岁的小战士对护士说,父母老了,请我的三个姐姐每年轮流来看我。是的,他有家和亲人,一生都舍弃不下的牵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记忆中的凤凰牌单车,四个兜神气的军装,鸣着长笛的烧煤火车,还有黄古土坯墙上写着的“毛主席万岁”。主角刘峰打背包走的时候,我脑补出很多的离别的场景。有离开家去上学的,有战友各奔东西的场面……再回头就能读懂目光中的坚毅、留恋和不舍,都会化成心底最柔然美好的东西,忽然有一天,会因为某个点触发出来。
写给父辈们的青春岁月
父辈是一座山,他们从一穷二白的艰苦朴素生活中走来,从鲜血染红的战场中走来。那个年代物质是匮乏的,精神却是无比的丰盈,教科书一般能教会这个时代和我们很多的道理。
那个年代的人,黄挎包里揣个一毛两毛钱,买个糖吃就开心,还可以跟战友们分享;拍个军装照寄回老家,心里就会有着说不出的满足;炊事班顺俩西红柿,塞给心爱的人儿,就是恋爱的表达。被子弹打穿了手臂,憋着劲儿还往前冲,大不了要么胜利,要么死去,死了还是条汉子。纯净的心灵跃然的跳动着,诠释了很多美好的东西,有坚强,有乐观,也有无畏。
忽然想起了一段往事。04年那会儿准备考学,档案里面出了问题,99年入的团,团表上赫然地写着89年,那就是说我四岁就入团了。在那个政治要求特别严格的关口上,负责的干事跟我说,两条路在你面前,一条是赶紧重新补团表送过来,还有两天时间,过期不候了;一条是别考了,从集训队返回原单位。我几次预考的成绩都是前五名,按照每年的惯例,集训队每年都能考上三四十人左右。
我真心不想放弃这个机会。父亲知道情况以后,二话没说,立马去找原来的老师拿表重填盖章,从镇上到县城,又从县城回镇上赶火车。只要是往桂林方向去的火车,不管是拉客的还是拉煤的,爬上火车就走,咣当了一个晚上赶了过来。我看到父亲的时候,从上到下的灰头垢脸,我心疼他48小时都经历了什么。他一口桂林三花酒下去,笑着说,没误事就好,比打仗那会儿强多了。
我想我懂了,不再畏惧凌晨两点在厕所看书的寒冷与疲惫,也乐观的去看待自己付出的努力,也许不一定有回报。后来的结局是以全区第三名的成绩,最终从2000多考生中杀了出来。
生活如戏,每天都在上演着真善美丑恶。有人说,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两百多斤。充盈的价值追求,会让我们的灵魂愈加的善良,愈加的丰满,愈加的坚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