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子小,遇事喜欢退缩,是很多爸爸妈妈都烦恼的问题,这多半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对于这类不够自信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呢?
我想,我们在寻找解决办法的同时,必须先清楚不自信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一、孩子为什么会不自信?为什么会出现畏难心态?
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被称为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
自信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我们之所以能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眼前的事情,就是自信心给了我们勇气、力量和毅力。孩子也如此!
总的来说,孩子不自信的原因有这么四点。
第一点:父母的贴标签
心理学上有个“标签效应”,说的是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被贴上标签时,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比如:
“你怎么这么胆小啊”
“你怎么这么蠢,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个笨蛋”
……
常常听到这类沮丧话的孩子,真的就会变得越来越笨、胆小……
曾经有个教育研究组,对近万名学龄前儿童,在组织课外活动以及课堂教学中,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跟踪观察和抽样调查。
他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如做游戏,有的孩子十分怯懦,小朋友邀请他也不敢动;有的孩子比较遵守规则;有的则特别顽皮霸道,有时正玩得好好的,却突然对小朋友动拳脚……不少孩子有一些古怪偏执的行为表现。
研究组通过观察和访问家长,逐渐弄清了原委。原来,有些家长经常当着孩子和外人的面,或夸赞他们如何老实听话,或数落他们不爱吃这个、不愿吃那个,或无奈地感叹“这孩子越来越顽皮,真拿他没办法!”等等。
讲得多了,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变得跟家长的评价越来越相像。也就是所谓的“标签效应”。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这样骂他,只是“激将法”,是想他变得好一点而已。但是请注意,要负面的、消极的标签产生正面的效应需两个条件:
1、被贴标签者能够理解所贴标签是不是客观、公正的
2、被贴标签者的独立性要比较强
显然,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没有辨知能力,对家长的说法越易于认同;其独立性也是有限的,不容易产生“你说我不成,我就做得更好给你看”的想法。所以,不要轻易对孩子下结论,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第二点:父母的过度谦虚
父母A:“你家孩子真聪明”
父母B:“哪里哪里,没有你家的聪明”这样的场景,我们是不是感到很熟悉。
遇上熟人夸奖自己的孩子“聪明”“勤快”“懂事”,低调的我们总是会谦虚的推脱。
推脱的原因不外乎有这么两点:
1、礼貌性的谦虚,不敢当面承认孩子的好,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激起孩子的斗志。
2、苛求完美,认为孩子离自己心目中该有的样子还是差了一点。
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会形成“我总是不如别人”的内心印象,缺少安全感、自信和勇气,从而形成强烈的自我防御和保护。
第三点:父母的过度养育
这点很好理解,父母什么事情都喜欢替孩子包办,或者不让孩子插手家里的任何事,只让他好好读书什么都不要管,就是一种过度养育。它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记得之前看过的一个新闻:
上海84岁的丁阿婆,48岁的儿子大卫留学归国后,工作了一年嫌累嫌别人不好相处就不肯去上班了,天天待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全靠丁阿婆养活。
患有尿毒症的丁阿婆,无奈将儿子起诉到法院,儿子不服:“都怪你,在我小时候事事包办,什么都给我弄现成的,让我对你们太依赖,是你的溺爱毁了我。”
从小就养尊处优惯了的孩子,是吃不了什么苦头的,一碰到什么难事累事,自然就退缩了。
第四点:孩子的认知不足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人活在世界上,认识自己,那是最难做到的。
孩子越小,对自己就越没有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的了解都是来自于最亲的人,最直接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对他们的评价。如果,父母总是给与孩子负面的评价(比如,笨、蠢等负面字眼的话),那么,孩子就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心理?
即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提出,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没人和自己玩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在日常养育互动中,孩子获得的感受是:我得不到帮助,我的需求没人回应。我无法掌控,我不得不服从他人。
那么,在今后与他人的交往中,就有可能采取放弃(反正我需要的时候不会有人来帮我)——退缩(我总是得听别人的安排)——逃避(我做不到)的策略。
二、培养孩子自信,心理专家的6点建议
1、学会欣赏孩子,接纳孩子
别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多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面对别人的夸赞,不要一味的谦虚否定,可以给与正面的回应。
比如:别人说“你家孩子真聪明”时,你可以回一句:“是的,他很努力,你家孩子也很不错呢”。这样一来,既肯定了自己的孩子,也不让对方难堪。
父母的肯定和认可,给与孩子的是爱与关注,是孩子自信的基石。
2、正确鼓励与表扬孩子
与欣赏和接纳一样,鼓励与表扬孩子也非常重要的,成人需要他人的尊重与认同,孩子也一样。
心理专家李子勋说:在任何环境和场合中,孩子始终乐意接受大人们的赞许,特别是父母和老师的夸奖,更能使他们信心倍增。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给以鼓励是培养他们自信自立品质的最有力措施。
鼓励和表扬,需要注重方法技巧,才能让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有积极改变自己的内在动机,否则,夸奖不对就是害了孩子。
3、要给孩子爱与能量
正面地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常跟孩子说“谢谢你,有你真好”“你能帮帮妈妈吗”等等,让孩子感受到他的重要性,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相信他也不想如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相信他有能力改正错误,并引导他怎么解决问题,从而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多向孩子做正面的解释,协助孩子建构正面、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一个没有兴趣爱好的孩子是非常沉闷与自闭的,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会让孩子对人生积极,自信心增强。
可以多让孩子尝试,并给与孩子积极的鼓励,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时(正面的积极的想法),你可以说“我们试试”。
5、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家长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不宜太难),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
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后,就会产生成就感与自信心。以后,在遇到难事时,也不会直接就想退缩放弃。
6、多让孩子出去运动
研究表示:成人走路,只要把速度加快25%,就可以起到一个调节心理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运动可以让人的情绪,心情变得放松,让人变得更阳光。
那些整天待在家里的孩子,会被闷坏,长期以往,会形成内向自卑的性格。所以,一定要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运动一下。心理阳光的孩子,真的会更快乐更开心,真的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克服生活的困难,发掘自己的优势。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在调查了很多名人的经历后指出:“一个人事业上成功的因素,其中学识和专业技术只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占85%。”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克服困难,实现一定愿望的一种情感。有句话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培养孩子自信心也一样,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关注,感恩陪伴,一起学习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