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般若班课程
2017.06.06般若班《金刚经》第七讲:金刚经框架,大乘正宗

2017.06.06般若班《金刚经》第七讲:金刚经框架,大乘正宗

作者: dd2cf190289b | 来源:发表于2017-06-27 18:42 被阅读99次

    2017.06.06-般若班《金刚经》第七讲:金刚经框架,大乘正宗分第三

    点此在线收听此次课程录音

    点此完成此次课程作业

    点此下载此次课程资料

    金刚经框架大乘正宗分第三

    般若班《金刚经》第七讲

    主讲人:格萨仁真

    听闻佛法的时候,我们要放下身语意的其他工作,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宽宽松松地听闻,这样的话我们听闻佛法才是有效率的,才是真真正正能够听得懂的。第二,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法,所以我们要发广大的菩提心,要想着为了让所有的众生完美地离苦得乐、成佛,来听闻佛法,学习佛法,实修实证佛法,最后引导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完美地成佛。我们这样发着菩提心来听闻佛法。

    上次讲到了须菩提向佛请问说:“善男子善女人他们都是菩萨,他们想像佛一样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该怎么样来降伏自己的心呢?”佛说:“善哉善哉!你们好好地听。”然后就给在这个金刚法会上的所有大众开示了怎么样来降伏心。佛开示的部分就是《金刚经》的核心部分,按照密宗讲这就是正行。

    开篇讲完了开始讲正题,正行部分也是《金刚经》的核心部分,佛讲了两个内容:一个叫境明无住,另一个叫心明无住。境明无住是什么意思呢?境,就是我们的外境,外面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我们看到、我们听到、我们闻到、我们尝到、我们触摸到,还有我们思想里面所有想到的这些东西,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外境。比方说我们在城市里,就看到城市这样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东南西北上下十方世界都看到的景象就是我们看到的外境。佛教讲了,佛经上说了,这个外境不要有住。另外佛讲了另一部分叫心明无住,比方说我们的六根,对应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对我们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些眼耳鼻舌身意采集来的信息全部进到我们的心里面来了,变成了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味觉、触觉、还有我们的意识,如果再往深处讲还有第七识、第八识,所有的这些信息是我们从外面采集来的。我们学科学的人都知道,一个信息输入进来了,它会有个处理的过程,有个process的过程,这个process处理的过程是我们的心来处理的。所有的信息采集进来由心处理,处理完了以后它有个输出,科学里面是这样讲的。同样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信号全部采集起来,然后分析、对比,要的留在自己的心里,不要就给它放出去。很多时候我们把要的东西留下了,不要的东西删除掉(按照电脑一样的删除掉),知识留下了,很多好的不好的记忆全部留在心里了。最后我们相应地往外有一个输出,这就是我们的心,心就是这样工作的。上回说了是一个系统,我们的六根对外面的六界产生六识,总共加起来看到在你心里有这样的一个立体的,像电影一样显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能看到十八界,十八界就是我们的心的系统。佛着重讲了境明无住,外面的外境我们都看见了,我们都听到了,我们都嗅到了,我们都尝到了,我们都触到了,还有我们的思想达到那个地方了,分析它了、对比它了,这个就是外境到我们心里面来了,我们不要有住,所以叫境明无住。

    为什么叫“境明”呢?比方说我们看见汽车了就知道这是汽车,这不就是叫明了嘛。什么叫“明”?就是你知道它了,感到它了,看见它了。汽车给我们人的印象不是一个一维的,它是好多维的,比方说它的色我们看到了,汽车有四个轮子的,三个轮子的,或者有很多个轮子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还有发动机的声音、喇叭的声音、颜色、形状、还有它的尾气排出来的味道,我们人的身体对这个东西产生一个立体这样的感受和印象,印到我们的心里面了,这个就叫“境”。我把它所有的大小形状、声音这些信息全部采集过来,就叫“明”。我们看到这个汽车它的牌照号是多少清清楚楚地知道了,这个就叫明了,你了解它这就叫明,是吧。什么叫明呢?明了了,知道了,这就叫明。境明是自然而然的,比方说我们想研究个什么东西,心里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个叫境明。但是佛教中佛他要求我们是要无住,无住就不容易做到了。前面的境明我们人只要好好地观察,各个境明都有的,没有一个没有的,但是境明了还不行,还要无住,这就是佛教导我们的。佛教导我们怎么样无住呢?佛说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看见汽车了(这个是我们人人都觉得汽车是实有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汽车另外一方面显出来了,汽车的空相显出来了才能做到无住,这个空相要显出来是需要我们去修行,需要我们去探索的。

    上回我给大家讲了你要开悟,要明心见性以后这个空性才能显出来的,只是嘴巴说说是显示不出空性来的。比方说色即是空,汽车的这个色是空的,好多人用方法去分析,当然大圆满里不用分析,直接现量地觉照出来了,像观音菩萨一样地照见五蕴皆空,你照见它空了,那这个事就对了。如果你还要分析、对比,那都不是大圆满,大圆满法是现量地觉照,一觉照就知道它是空的,这样就可以了。这个方法上一讲我讲了,大家要学前行法,学完前行法学正行,学完学窍诀,还要学《益西喇嘛》,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真的到到达无住的境界。到无住了,看见这个汽车显空不二:它显出来了,它的空性也显出来了。这样的时候我们看到汽车是空的,我们用我们本来的智慧来觉照这个汽车,而不是用我们的识。用手去摸它,用身子去感受它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都叫识,不管你是第七识也好,第八识也好,意识也好,眼识也好,耳识也好,所有的这些识我们去感受的时候都带了无明进去了,带了我们的习气进去了。如果我们真的要照见一个汽车的话,要用自己的心去直接感受它,用心的觉性直接去感受它。

    以前中国有一些人他们这样说——庄子他说:“我听声音的时候不是用耳朵在听,是用我的心在听。”以后他说了更厉害的,他说:“我用我的气在听。”我们佛教不是这样说的,我们佛教说直接用觉性来觉照的,大圆满《益西喇嘛》学的是什么?就学这个觉照!上回我觉得讲到这没法跟大家讲,因为这个现在大家都做不到,但是如果我们能不用自己的“六根六识”来感受,而是换一种方法,找到自己的觉性,用眼睛的觉性来看,用耳朵的觉性来听,用鼻子的觉性来闻,用舌头的觉性来尝,还有用我们的心,用我们本来的觉性来感觉外面世界,所有的一切全部用觉性来感受的话,空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了,不需要你加任何的东西。而且这种空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你有任何的造作,你造作了以后反倒不对了,没有任何外力,它自然而然地显现出空性来。自然而然显现出来的空性,在觉性和法性里面,就像老子说了“守静笃,致虚极,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个时候,如果找到了觉性,我们的心就很静,守静笃了,自然而然静定就出现了。静定,静之而又能常定的时候,看见所有的东西,夫物芸芸,它就各归其根了,所有的万事万物全部都还到它原来的状态下了,那法性显现出来了,我们用觉性看到万法的法性了。所以空性如果是说要觉照的话,是用觉性来觉照的,这样的话我们就能知道觉空不二,还有显空不二,这种境界出来的时候就看到诸相也看到非相了。所以学《金刚经》真正要做到行入的话还是要我们实修实证,没有实修实证光会说真的是做不到。那么我讲课的时候把这个道理给大家讲出来了,以后我们还是要好好地修前行、正行,修《益西喇嘛》,以后明心见性了,再找到自己的觉性,用觉性来觉照万事万物,这个时候真谛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方法,开悟的方法。

    (我在这里讲这部分的时候把整个《金刚经》的框架要讲一下,这是我学习的习惯,讲课的习惯都是这样,先把大的方向讲出来,然后再往里面填充它的内涵。现在讲的这个部分是江味农居士他的目录,现在没有讲《金刚经》经文,没讲六祖大师的,我们在讲江味农居士给我们写的这个《金刚经》的框架,先把框架讲了,我做事喜欢这样,我是学理科的人,首先框架有了,在上面再来盖墙,再来装饰它。这样学东西是非常清晰的,框架非常清晰,里面填充的内容放在哪个位置上也会非常清楚的,这是一种清楚的学习方法。)

    第一个讲了境明无住,第二个讲了心明无住,那我们的心有各种各样的意识,眼睛的识,耳朵的识,鼻子的识,舌头的识,身体的触觉,还有我们的心的意识,六根产生六识,这六识就是我们心的一部分。所以上师说我们的心有六个窗口,每个窗口里有一只小猴子,上师以前讲,有一个房子,这个房子里有六个窗口,里面只有一只小猴子,可是外面的人看到有六只,为什么会看到六只小猴子呢?上师说其实只有一只小猴子在这个房间里,它有六个窗户,每个窗户外面的人都看到了六只。为什么?上师说因为这只小猴子跑得太快了。上师说的这只小猴子是谁呢?就是我们的心!实际上不是我们的眼睛在看,是我们的心在看;我们在外面听的时候,不是我们的耳朵在听,是我们的心在听;我们嗅气味的时候,不是我们的鼻子在嗅,是我们的心在嗅;我们尝东西的时候,不是我们的舌头在尝,是我们的心在尝;我们想问题的话那自然就是心在想了。这就是为什么上师说只有一只小猴子,但是大家会看到六只小猴子的原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它运作得太快了,跑得太快了,所以从外面的窗户看房间里有六只小猴子,实际上就一只小猴子在里面跑得特别地快。我们的心就这样,真的很快,这就是大家难以把握,科学家也发现不了的问题所在,这就是我们的心。还有第七识,还有第八识。有好多人认为找到第七识或者第八识就是成就了,这是不对的,真正要看到心的本性、本质,要看到真如自性才行的,看到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这些都是不对的。在我们《大圆满心髓》里,这些识都是不行的,你要找到自己的真如自性,找到自己的法身如来,找到自己的如来藏,这样真的才是明心见性了。你看其实佛讲《金刚经》就分为这两部分,一个境明无住,还有一个心明无住。佛法,全部大乘佛法讲的也只是这两部分,为什么?你看大乘佛法只有龙树菩萨的中观,还有无著菩萨的唯识。中观上师给我们讲,说是侧重于境,讲境的,境明无住,那唯识侧重于讲什么呢?侧重于讲心明无住。你看大乘的这两方面一个讲外境,一个讲心,告诉我们这两个地方都要无住。《金刚经》这两个都包括了,我们《大圆满心髓》也是这样的,《大圆满心髓》有心部和界部,开始的时候传心部,心部讲的什么?就讲我们自己的心。界部讲什么?就讲外界,外面的世界在你的心里面你怎么样来把握它,怎么样做到境明无住。说到自己心的时候,大圆满教我们怎么样心明无住。你看大乘佛法是两部分,到了大圆满法它也分成这两部分,我们学的大圆满心髓的窍诀部是把心部和界部两个合起来做成了窍诀部了。在我们《大圆满心髓》里面它包含了心部和界部,合起来用窍诀的方法来传。所以你看这个核心,大圆满这两个核心都学了,大家要把这个框架放在心里。佛教分为心部和界部两部分,心呢是讲我们的心的,界呢是讲我们的心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们怎么样来应对的,怎么样把自己的心调伏了,然后再在看到外境的时候得到自在,这就是佛讲的了,佛教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两部分。大圆满也是只有心部、界部,心部和界部合起来叫窍诀部,这就是我讲的框架。

    在我们《金刚经》里面,前十六品除了序言部分以外,后面的这一部分从第三分一直到第十六分全部都是讲境明无住的。大家要把这个主题把握住,把握住这个主题听课你就容易听懂,(这样的话)你知道这个主题讲的是境明无住,那就好理解,如果你把握不住这个主题的话就不容易理解了。所以大家要好好地记住这部分,从三讲到十六讲,我们都是讲境明无住的,就讲外境,所有的情境我们遇到的,自己要心无所住。

    框架讲完了,那我们就要按照书来往下讲。当时的须菩提问佛,佛就给他答了。(我们看大乘正宗分第三)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部分经文很多人听了就会很不理解,但是我们要往下来讲。佛回答须菩提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像下面这样来降伏其心。这个地方慧能大师他有解释,他说:“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什么叫菩萨呢?念念清净叫菩萨,前面念头清净,后面念头清净,叫菩萨。

    “念念不退,虽在尘劳,心常清净,名摩诃萨。”

    念念不退,念念都保持清净了,虽然在这个俗世间的轮回众生,到这个轮回的五浊恶世里面来了,但是他的心是清净的,这就是叫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就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上师佛菩萨一样,他们心无所住地这样来到世界上,做一切普度众生的事,而没有说我的功劳有多大,我有多厉害,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不想自己,天天想的就是怎么样普度众生,这叫摩诃萨。

    “又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名为菩萨。”

    菩萨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住在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里面,没有分别的,没有任何偏向的,熟的也好,不熟的也好,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所有的人只要有如来藏都要把他们普度成佛,这就叫大。大的话没有分别,不是说这个人跟我好我对他好,这个人跟我不好我对他差一点,不是这样的,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是没有任何偏向的,没有任何执着的,全部都是一样的,对所有的众生都是一样的仁慈,一样地想帮他们解脱成佛的,这个就叫大慈大悲,这样的就叫菩萨。

    “能化所化心无取着,是名摩诃萨。”

    能度化众生的那就是上师佛菩萨,还有被度化的是谁?就是众生。这个能所之间没有差别,大家都是一体的,在上师佛菩萨的觉照里面,所有的众生都是一体的,这样的话叫摩诃萨。

    “恭敬一切众生,即是降伏自心处。真者不变,如者不异。”

    你看他说“恭敬一切众生,即是降伏自心”,对所有的众生都恭敬,这个就是降伏自心。上师佛菩萨们,他们真的做到这样的程度了。还有下面他说了真如,(他这个地方下面解释的这个话,你把这个头和尾结合起来。)他说“真者不变,如者不异”,什么叫真如?什么叫真如自性?真,它一真永远真,一如永远如,它就是这个样子,就像虚空它永远是这个样子,不会变化。不像太阳,不像地球它会变,也不像海,不像风,不像一年四季不停地在变化,不停地在动,虚空是如如不动的,诸佛菩萨的真如自性也是如如不动的,所以叫真如,一真永远真,一如永远如。为什么?它永远都是这个样子,你看虚空何曾变过。上回也说了,原子弹、沙皇炸弹这些东西都炸了,氢弹都炸了,当量那么大,炸完了你看虚空它没有一点损害,你说它破了吗?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这才叫金刚不坏。我们学佛法的人,一定要研究你鼻子周围的,你眼前的这个虚空,你一定要研究一下,看看它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样坚韧不拔的,它是怎么样如如不动的。所以空相的这些东西,完完全全是一个东西造出来的,它只有空没有其他的。比方说我们的桌子,桌子腿,桌子的桌面,还有把手,各种各样的东西组合起来了,这个就叫做因缘和合产生的东西。那虚空不是因缘和合产生的,它除了空以外什么也没有,就是一个东西,非常地单纯,非常地单一,非常地纯洁,非常地干净,这个叫空。我们的真如自性有这个特点,我们的觉性有这个特点,我们的真如自性就是这个特点——空,从空相来讲金刚不坏,这就是《金刚经》讲的“金刚”,这两个字你看,真者不变,如者不异,解释了什么是真如自性。诸佛菩萨他们的心就是这样如如不动的,如如不动这个叫真如。

    “遇诸境界,心无变异,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内不虚曰如,念念无差。”

    看到的所有的东西念念无差,没有差别,前念后念没有差别,这叫念念无差。一个一个的念头出来,全部都是这样,真空妙有、真空妙有……没有差别,各个都是真如,所有的东西的显现全部都是真,这就叫真如。

    “即是降伏其心也,不虚一本作不乱。”

    说诸佛菩萨普度众生,可是自己的内心又不乱。普度众生是诸佛菩萨的本职工作,本来的工作,但是他做这些工作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又像虚空一样的如如不动的,这个就叫做不虚一本作不乱。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这个地方讲的这些众生是什么样的,就说我们三界六道的所有众生,不管你是化生啊,有色啊,无色啊,湿生啊,有想啊,无想啊,有的地方他讲的是我们人间的,人间我们能看到,我们人只能看到两道,一个是人道,一个是畜生道,这两道我们看见了。我们看不见上面的天人,也看不见阿修罗;看不到饿鬼道的众生,也看不到地狱道的众生,这里讲的各种各样的生,就是包括这些。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这两道,我们就知道人怎么生的,胎生出来的,这个是我们可以理解的。还有动物有胎生的,有卵生的,有化生的,还有单亲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生出来的都有。比方说像细菌,细菌它是无性繁殖的,它自己只要有母体就可以了,母体生出一个小的细菌,一个细菌长大了,自然断裂成很多个小细菌,细胞一分裂,它就出来了,这些都是繁殖的方法。这里他说了各种各样想的众生,(这部分大家看一看就可以,比方说天人他是怎么生出来的。)人间的人,各个道的这些所有的众生,三界六道的众生,我们应该怎么样对他们呢?所有的这些众生我们都应该把他们放到无余涅槃里面去,这样来灭度所有的众生,我们都应该教导他们找到自己的真如自性,进入到如如不动的状态来普度他们,进入到如如不动的状态从此以后不再沉沦,进入到真如自性这样的最健康的、禅的状态里面去,在这里面成佛,这就是我们每一个菩萨发心要做的事,这就是如来佛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度了他,我们要这样发菩提心。

    慧能大师他讲了“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为什么会卵生,卵生的因是什么,因为他迷性了。胎生为什么?胎生他是因为有习性。湿生者为什么?他随邪,就是邪恶的习性,随那种不好的、邪性去了。化生者是见趣性。

    “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多沦坠。”

    这个他讲了原因,具体的这些我们查佛学字典就可以看到。比方说见趣性,这个你可以查佛学字典就知道它是什么具体的意思,这个地方我就不讲了,讲的话就太多了。还有这个是他讲了六道轮回的众生里面,比方说人道、畜生道、鬼道。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这个地方讲的就是天人、阿修罗,天人和阿修罗他们在天界,我们说三界,叫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天界里面,有三十三天,地狱里面有十八个地狱,每一个它都有它各自的特点,这个我们看不到。佛经是怎么解释的我信佛经就完了,这个地方我就不考证去了,读过就完,没有怎么看。但是我们要知道,所有的这些众生他们都是有情,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有情感的,有情感他就有如来藏,有了如来藏都可以把他放到无余涅槃而灭度中去。这样就可以了,这就是发菩提心,你这样就理解了。任何一个菩萨都要有这样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为什么要发这个心呢?是因为要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我们就要发这样的心。

    我们就要像个大国王,让国家所有的人民都幸福快乐,让他们成佛,为什么很多的佛他前世都做过国王呢?大家要想想为什么。因为真是一个好国王的话不是想着自己的,他要考虑全国人民的福利,全国人民的生活,衣食住行他都要管的,不是只管自己的一个小家就行了,天下为家,天下为公。你看佛祖释迦摩尼,还有我们国家的国王,像皇帝这样的人,他的国家他打下来了,他要想着人民的健康问题,吃饭问题,喝水问题,医疗问题,全部都需要考虑的,不能考虑自己一个家。只考虑自己家的人是老百姓,国王他要考虑整个国家的,他是一定要考虑的,心量要很大。我们要做佛的话,也要像大国王一样,自己净土里所有人民的衣食住行全部都要管,我们要有这样的大心量。佛家要有大国王一样的发心,还要有船长一样的发心,坐在我船上的人我都要保证他们的安全,一定把他们送到目的地,哪怕我自己死了也得把他们带过去。还要有像牧童一样的发心,比方说一个放羊的人,他把羊赶过去了,但是他的心可能没有国王那么大,他想的就只有这么一群羊,三四百只,一千只了不起了。但是国王他要考虑的是一个国家,自己整个国家的国民福利问题,衣食住行问题,好的国王是这样,坏的国王不是这样的。以前佛祖释迦摩尼做国王的时候,全部想着他们国家的人民,他的国家遇到了十二年的大饥荒、大干旱,大家都没有吃的,佛就发愿变成一条大鱼,让所有的国民来吃他的肉。大家可以看到佛祖前世做的所有的这些善业都是发心来度众生的,这样是真正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不是为自己一个人,不是为自己的一个小家,而是为普天下的所有六道众生,为了他们谋福利、谋幸福,这样的人叫菩萨。菩萨这样度了很多的众生,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告诉他们怎么样解脱成佛,这就是佛做的。如果佛不讲不教的话,众生永远得不到幸福。所以你要教一个人点石成金术,就要教导他;若不教导他,他怎么样也不会知道自己有真如自性。就像我们一样,以前都不知道有真如自性,是上师三宝来教我们才知道自己有如来藏。知道有如来藏才知道往这个方向可以努力的,要知道我是轮回的,连轮回都不知道,如来藏更不知道了。所以特别感恩佛!

    释迦摩尼佛来到这个世界上弘扬了佛法,感恩历代的祖师,一代一代的这些祖师不停地在这个世界上弘扬佛法,把佛法的这个星火一直传到今天,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知道自己轮回,知道自己是有如来藏的,知道要找到解脱的方向,知道这一生自己应该找到解脱的路,知道要明心见性,如果没有他们来度我们,我们怎么知道呢?所以站在我们的角度上,他们真的度了我们,他们教了我们点金术,而不是给我们点金子。你不要想他们来教我们,给我们一些金子,不是,他们教导我们点石成金术,让我们这些本来觉得自己是石头的人知道我的这个石头里还包含着金子,佛菩萨起了这样的作用。所以你不能说他没有度众生,我们每个人都有金矿,还学习了点金术,你发掘不发掘那是你自己的事了,后面的事就是把你自己的金子提炼出来,这个事只有自己做了。所以诸佛菩萨说:“灭度无边无数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从被度的众生来讲,最后众生用了佛法,你听好这句话,众生是用佛法来自己解脱了自己。那诸佛菩萨真的是帮助了众生来找到这个金矿,但是佛菩萨没有办法提炼所有的人的金矿。为什么提炼不出来?比方说这个人他头脑里没有这个知识,佛菩萨教他他也不学,他有但是他不学,那诸佛菩萨有什么办法呢?没有办法,他自己不努力,内因和外缘两个合起来才可以。现在有的人他不学佛法,他不学的话佛菩萨也没有办法。就如佛要入涅槃了,阿难尊者他还没有开悟,佛也没办法把他带走,就他没有开悟,佛已经教导了,所有的法已经讲完了,但是他自己没有找到自己的真如自性,就像这个孩子你教他游泳了,他进水里还是沉下去,他还是变一潜水艇,那就没办法了。那你怎么教他?毕竟你不能天天抱着他在水里让他漂着,漂着你一放手走了,他又沉下去了,不可以嘛!。最后是他自己要扑腾扑腾,扑腾到水面上来,是吧,原理是这样的,这是一方面。所以说佛菩萨度了无边无量的众生,而实无众生灭度者。从众生来讲,佛帮助了他们找到真如自性,佛不能度众生,度不了他,为什么?必须得靠自己度自己,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从佛自己的角度来看,佛在他的清净的显现里面,看不见自相,看不见他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没有这样的相。佛没有为自己的智慧,觉得我我我为我,没有这种我的这种感受。不像我们人,身体就是我,那个就是他,没有这样的分别,所以叫佛没有自智,在佛看来所有这些事情就如梦如幻地做了,帮助了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佛无自智,在万法皆空的状态下,只看见明空不二、觉空不二,看到这样的状态。普度众生的事是做完了,这个是相,但是又看到非相,普度众生的这个事万法皆空,是空相,空性里面显现出来的,空里面幻化出来的。所以他们叫游舞,他们在世界上游舞,普度众生,所以叫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下面这个是六道众生的轮回因缘,每个众生是怎么样的,那部分不讲,你们看看就是那样。)

    “如是灭度众生而无灭度者”

    六祖大师他是这样解释的,如来指示三界九地众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你看他说了,佛只是指示众生,让他自己去悟入。无余者,什么叫无余涅槃呢?就没有任何的习气了。涅槃者,圆满清净,圆满清净了,圆满得没有剩下一点烦恼习气了,这个叫无余涅槃。好多人一说涅槃就以为是死。不是死,是你心里的烦恼全部干净了叫无余涅槃。烦恼全部干净了,全部清净了。人啊今天要担心这个,明天要牵挂那个,今天牵挂孩子,明天牵挂自己的生意,再后天又牵挂……就像佛经里说的心有千千结,管管这个管管那个,不停地管,不停地忙,实际上忙来忙去的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宽宽松松、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找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事无事,为无为。你听好这句话,找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以后清净无为,这就是佛法,清净无为而又普度众生,事无事,为无为。以无事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叫事无事;以无为为自己的作为,叫为无为。但是这得有个前提条件,好多人说我天天无为,天天怎么无为呢!这个你先得找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以后才能清净无为,没有找到真如自性说自己清净无为那是假话,绝对做不到。所以为无为,事无事,得有个基础的,等你找到觉性以后才能真正地做到这样的状态,做到这样的状态,然后又有普度众生的慈悲之愿,这个是佛。如果找到这样的状态了,不管别人了,不管众生,不理众生了,这叫阿罗汉,又叫缘觉佛。如果找到这种状态,然后又普度众生,这叫菩萨。菩萨做的时间长了,菩萨自然而然也圆满了、成佛了。佛教的原理就是这样的,但是这有个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找到真如自性,要明心见性,要看到自己的觉性,才能这样来做。这样的话就灭度众生了,自己知道了灭度的方法,你把这个方法交给众生,那下面就是那个众生的事了,他如果真的学会了,真的懂了,真的去做了,那让他自己去做好了,是吧。

    实际上只是帮助了众生成佛,给了他一个方法让他成佛了,就像教了一个人点金之术,我们会点金了,我们也教他点金,让他以后生生世世不受苦了,这就叫灭度众生。但是实无灭度者,诸佛菩萨自己没有说我度了什么什么众生,他没有这种感受,没有这样的感受,做了这个事就像我们说的好人做事不留名,他只是想正事做完了,做完了算了。做和没做,做前做后,对佛的觉受来讲万法都是平等的,他是这样的状态。对于这个众生来讲,他得到方法了,佛帮了我了,这个帮助真好,我找到了,我去用一下,那这样的话这个众生他自己最后也看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了。然后他就想,是佛教了我,是佛度了我,众生有这样的“佛度了我”的感觉,上师度了我们的感觉,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最后他自己也是知道的,这个上师教了我,我还得自己努力,两个方面努力的交汇。开始的时候上师佛菩萨的帮助占了很大的比例,以后这个弟子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上师佛菩萨就和他越来越亲近,越来越融合,最后大家合成一体,见到了法身,见到了报身,见到了所有的佛法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上师佛菩萨的加持越来越强大,弟子越来越悟空,就像虚空融进虚空,就像海水融进海水,就像牛奶融进牛奶,大家合成一体,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说“如是灭度无数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无余涅磐。同渡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证也。”就是说佛菩萨愿与所有的众生和他们一样的成佛。

    “有人虽悟虽修。作有所得心者。却生我相。名为法我。尽除法我。方得灭度。”

    有时候我们得到法了,还以为法里面有个我,各种各样的有我,我执、法执,两个执,人无我、法无我,没有悟道之前都会产生这样的执着。这样的话诸佛菩萨就灭度了无数无量众生。干脆讲那两个道理:从佛的角度来讲没有自他这种分别念,所以没有众生的灭度,没有这样的感受;从众生自己的本性方面来讲佛度了众生,但是众生最后是靠自己度自己的。比方说他自己的业障他靠自己净,诸佛菩萨只是给他提供了一个缘分,给他提供了一条成佛的路,告诉他完整的没有错误的道路,这条路众生必须自己去走。我们从北京到拉萨去,这条路上师告诉我们路上应该怎么怎么走,但是你自己得走,你不走的话永远到不了拉萨的,这就是佛法,是这样的。这条道路是很准确的,上师走过以后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意思。最后众生自己要自度,自己要去到那个地方,你不去的话是没办法,别人把你拉去也可以,但是不如自己去来得更扎实一点。有的人最后靠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靠观音菩萨的力量,靠上师诸佛菩萨的力量去到了极乐世界,这是靠佛力还有他自己的愿力,可以去,可是去完了以后他还得明心见性。去到极乐世界学什么?还是要学《金刚经》,还是要让你境明无住,让你心明无住的。所以不管你去到哪,最后这个《金刚经》般若智慧不通的话,去到哪里都还要继续学,这个是任何人不能超越的。为什么?《金刚经》它一开始就说了,上师也说了,佛也好,阿罗汉也好,缘觉佛也好,所有的圣众全部从《金刚经》里出来。这个是什么意思?一定要悟了金刚智慧,悟了《金刚经》的般若智慧,才能得到解脱的。你现在没有明心见性怎么办呢?比方说这个师兄他修修修,修了还没有明心见性,一下子去世了,那怎么办呢?阿弥陀佛给他接引过去,到了那个地方继续留学,继续学,学什么?还是学《金刚经》。

    前面佛说了实无众生灭度者,为什么说“实无众生灭度者”呢?“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后面佛他就讲了原理,为什么菩萨没有觉得有众生得度呢?是因为菩萨没有这些相,像刚才说了佛度了众生,上师他们度了众生,他们没有这种感觉,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我、他、你,没有这样的分别心,度了众生他觉得是他自己本职的事,而且他也知道众生是无度自度的,所以他说实无众生灭度者。这样的大师他们没有我相、没有人相,真正看到诸相又看到非相了,那么所有这个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这些相了,这样的话他才是真正住到了般若智慧里面。如果有这四相,那就是离开了般若智慧,离开了般若智慧的话,没有住在般若智慧里面的话,那成佛成菩萨就做不到了。所有的明心见性的这些佛教的大师操练纯熟,理入行入,完全做圆满了,一定没有这四相,这就是佛。

    前面讲了为什么众生灭度了无边无量的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的原因,何以故?你看佛说了“何以故”,须菩提说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了。(你们去看那经文就应该看得懂了,就他的那些解释文,我讲的话是把他的内容提出来,还有用例子的方法来讲了,那里面的这些众生相,这些众生相大家就可以看,你们读经就可以知道了。)菩萨没有自智,没有这样的分别,那这样的就是菩萨。这里慧能大师他讲了我相是什么,人相是什么,众生相是什么,寿者相是什么。普通的人,比方说我们人的我相,我们就想身体还有这个心合起来就是我了。有的人再愚痴一点的,连这种感觉都没有,他就以为身体就是我。那在这个里面所有的众生以身体和思想觉得是我。那慧能大师是怎么说我呢?他说性即我也,我以前给大家讲过,他认为真如自性是自己。我们的我就以为色身是我,还有思想加起来是我,这两个差别是非常地大的。那我们要以真如自性为我,你必须得找到真如自性,所以明心见性是《金刚经》的核心,你找到真如自性以后后面这个书就全部可以看懂了。如果这个真如自性没有找到的话,那讲呢只是理入一下。找到这个真如自性以后就不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也是空,人相也是空,众生相也是空,寿者相也是空,在这种万法皆空的状态下,那哪里还有相,只有一个显空不二、明空不二、悲空不二、觉空不二了,这就叫没有这些相了。只有很简单的一实相,所以大道至简至易,学到最后的时候,看到了真如自性以后,只看到了真如,一真永远真,一如永远都是一如,分分秒秒没有变化,就像虚空一样的。你看虚空的前一分钟和后一分钟哪有变化?前面一小时和后面一小时哪有变化?去年和今年哪有变化?还有一万年以前和现在有什么区别?然后再过一万年以后虚空又有什么区别?它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叫做没有相,离开相了,离开了相的东西叫永恒。所以我们《周易》说了,虚空、天、天卦是乾卦,乾卦叫元贞利亨,元是什么?它永远是这样的,原始的状态,返本还原的状态,叫元。你要知道这个乾卦说的是天,就是我们前面这个虚空。第二个“贞”,贞的话它坚贞不渝,坚定不移,永远不会有任何的变动,前一小时后一小时,前一万年后一万年,前一大劫后一大劫,一样的,没有动,这个叫元贞。然后“利”,虚空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众生,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众生就叫利了,你看谁用虚空把谁的脑袋砸破了,永远不会,它只是和所有的东西都和合在一起,所以叫利。“亨”,它是亨通的,怎么样动它都是没关系的,和谁它都没有冲突的,哪怕和你人类最危险的东西,氢弹、沙皇大炸弹(那个世界上炸过的最大的炸弹——沙皇炸弹),你任何的武器在这里面你用好了,它马上和那些所有的来到虚空里的,它全部和它融为一体了,这个叫如如不动。那我们找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以后,自然而然就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这就是为什么慧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圆满;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来功德具足”。所以最最重要学《金刚经》的还是要真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完了以后这些相自然而然没有了。下面的这些文字大家去读,读完了你们就知道了。

    今天这样解释完了,但是这个读书的工作你们自己要去做,所以今天我们就讲了第三分,第三分讲完了,读这个经文的话你们自己去读,就不用我读了,意思就是这样,意思给大家讲了。它说了,发无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发心,如果是按照藏文来解释叫应无所住而发心,或者说发无所住的心。这个就是大乘的正宗分,它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心不要有所住,不要住在外境上,不要住在自己的思想上和自己的内心里,不住心也不住境,这里所有的心就是我们的思想,不住思想的心,不要住在外面的外境上,不要有任何的执着。但是它又说了境明无住、心明无住,这样的状态进去了,那《金刚经》就是这样的。但是这个理是这样的,要做到行入就是现在这个时代还是要好好地修前行,最后修窍诀,最后大彻大悟。那今天的这个课就讲完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6.06般若班《金刚经》第七讲:金刚经框架,大乘正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ge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