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杨英锐:学术散文之三十四  学术大家王浩

杨英锐:学术散文之三十四  学术大家王浩

作者: DeltaSunshine | 来源:发表于2021-05-24 12:34 被阅读0次

    学术散文之三十四

                        学术大家王浩

                            杨英锐

        今天看到清华蔡曙山教授和北大刘张炬教授转发的两篇文章,都是在纪念王浩先生百年诞辰,引起我一些片段回忆。

        王浩先生是国际著名的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1983年,王浩获得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与美国数学会共同颁发的首届“里程碑奖”,他的一个学生还得过计算机科学图灵奖。1985年,王浩教授访华,我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参加了和王先生的座谈。1992-1995年,我在纽约大学心理系念博士生时,王先生在洛克菲勒大学当教授,都在曼哈顿,见过多次,有时去他办公室,有时他请在中餐馆吃饭,还一起趋车去过他在山里的夏季别墅。我还帮王先生存留着他在世时逐年收藏的《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现在存放在我们系里的书架上。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北京五道口外文书店买过几本英文数理逻辑原著的影印版,就都是王浩先生推荐的。其中有一本是贝尔写的《数理逻辑教程》;我在当时哲学所逻辑室的周二讨论班上,把这本书包括习题在内讲了差不多一年。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是学术重镇,只招博士生和博士后,从不参与各种大学排名。洛克菲勒大学曾建过一个认知科学中心,聚集了一组对认知科学有兴趣的著名学者,包括王浩,克里普克,杰弗瑞和乔治·米勒等。王浩是人工智能机器证明领域的先驱。后来校长换成了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搞生物工程的,使得研究重心转向。这样,乔治·米勒,克里普克和杰弗瑞等都转去了普林斯顿大学。那新校长当时和王浩说,你可以留下,但你未必高兴。王先生答道,我从来就没高兴过,所以我就留下吧。这故事是王先生在饭桌上告诉我的。其实我猜想,王浩可能是因为哥徳尔不在了,他去普林斯顿会心情复杂。在哥徳尔生命的最后几年,王浩隔周都会去普林斯顿高研所和哥徳尔散步,探讨学术。他写过几本关于哥徳尔的书,偏重数理哲学,都有中译本。他说后来哥德尔的许多资料都由一个犹太基金会把持,给他的研究带来一些不便。

        印象中,王先生在洛大的办公室很大很明亮,里外二间还带一个厅。厅中居然长着一棵挺粗的大树,从屋顶穿出。王先生配有一个专职秘书,据说打字速度极快。王先生写东西不用机器,书稿都是手写,由秘书整理后,用打字机敲出文稿交出版社。王先生说,他从不犯拼写错误,也不用查英文词典,早年学英文的时候单词拼写是必背的。瞧人家这学问功底。

        王浩在国内的师承是金岳霖,王宪钧和沈有鼎,几位都是我曾熟悉的师长。1940年代末期在清华有过一个小型数理逻辑讨论班,就是王宪钧,沈有鼎和王浩三个人。金先生曾是我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逻辑室的主任。1979年,受教育部委托,由北大哲学系主办高校数理逻辑教师进修班,十个名额,就是王宪钧先生拍板让我正式加入的,王先生于此对我有恩。当时和王宪钧先生在北大燕南园住邻居,我差不多天天去宪钧师家,我有时没去,他老先生就来找我。记得有一次沈有鼎先生在逻辑室讲一个他自创的新模态逻辑系统。可能是看我听的用心,还提问题,结束时他说:小杨,过几天到我家来,我专门给你讲几次。时任室主任周礼全先生知道后就说,太好了,难得沈先生愿意讲,大家都去,都去。结果这么一来,沈先生反而没兴趣讲了,我也没当成入室弟子。和王浩聊天,常提到王宪钧和沈有鼎两位先生的故事。

        王浩在国外的师承,主要当然是在其哈佛的导师蒯恩。沈有鼎先生在哈佛时与蒯恩同学,技压一筹,对蒯恩的二个哲学教条不以为然。沈有鼎和王浩,各以“沈氏悖论”与“王浩悖论”著名。其实我以为,王浩的间接师承还有罗素。王浩是金岳霖的研究生,去读读金先生早年的《逻辑》一书,再去读读怀特海与罗素的《数学原理》,就知道师承渊源了。罗素,金岳霖,王浩,其实包括哥徳尔,走过的都是一条由数学而逻辑再哲学的学术路径。

        看到一些纪念王浩百年诞辰的文章,才意识到,我和王浩先生应该有一个相同的经历,就是在少年时代都认真学习过德国古典哲学。我们至少都读过同一本书,恩格斯所著的《论费尔巴哈》,那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思维启蒙。我们应该还有一个共同点,都认为马克思是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王浩后来专注研究哥德尔。国内也有一位我很尊重的数理逻辑学家,曾在计算复杂性理论领域叱诧风云, 后来专注研究图灵;我前几年去中科院宿舍楼拜望时,听老先生讲了几个小时的图灵,吃完晚饭,仍意犹未尽。我曾参加过许多名家的讲演,包括乔姆斯基在普林斯顿的讲演。我经常在课上告诉学生们,不要只看学术大家现在做什么,讲什么,更要知道人家当年是靠什么成名成家,又是怎么拳打脚踢,打出一片天下的。这也是我告诫自己的话。

        王浩有在写作时连续抽烟的习惯,并把点燃的香烟放在一边。他告诉我,烟是最忠实的朋友,我觉得这话可能是从王宪钧先生传下来的,因为我好像也听他说过。这可能是后来先生得了淋巴癌的诱因。杰弗瑞在《决策逻辑》一书最后一章,讲到二阶偏好,所用例句是:偏好“偏好不吸烟于吸烟” (prefer preferring nonsmoking to smoking)。道理心里都清楚,是习惯弄人。王浩去世前一星期,我给先生打过一个电话,说是想过去看他,看看有什么能帮上忙的。王先生电话里回我说:谢谢,来了也帮不上什么,医生又让他少说话,就别来了吧。

    (2021-5-2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英锐:学术散文之三十四  学术大家王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lx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