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这个名词,也是庄子提出来的。《逍遥游》过了,是《齐物论》,因为《逍遥游》是解脱,真得了解脱,才能够达到形而上道;证到道才能够平等、自在、齐物;真能够齐物以后,才懂得真正的养生;懂得真正的养生以后,才可以做人,可以活在这个人世间。庄子所说的人间世,就是如何以出世之道,转而逍遥自在地生活在这个人世间。
颜回想当王者师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庄子特别借孔子来讲入世做人处事的道理。因为孔子的学说主张,是偏重在人道,偏重入世的,所以庄子就采用了借婆婆的苦口婆心,向外公说拜年的吉利话。那是讥刺呢?抑是“正言若反”呢?就靠读者自己去参究了。
颜回有一天向孔子请假,说我准备到卫国去。奚为焉?”孔子问颜回,你到卫国去干什么呢?颜回:卫王这个人“其年壮”,年龄正在壮年很可贵,大有可为。“其行独”,但是听说卫王这个人治国啊,做人啊,他的行为作法,非常独裁,自以为是。“轻用其国”,他太聪明,又值壮年,对于国家政治很随便,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不加考虑;“而不见其过”,自己不反省自己的过错。
“轻用民死”,因为卫王正值壮年,壮年的人有勇气,有冲劲,但智慧不足,经验不够,因此卫国政治搞得很糟糕。以致“民死”,老百姓受灾难受罪的多啦!“死者以国量乎”,死的人太多了,多得可以拿国家来衡量。“泽若蕉”,他这样搞下去,等于一条大河烧了一样,把水都烧光,“民其无如矣”,颜回说我可怜卫国的老百姓,所以我要去救他们。
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治国去之”。颜回说孔子的教育,是说治理好的国家不要去,“乱国就之”,他说,有危难的国家一定要去,要救世救人;“医门多疾”,一个好的医生门口,病人就很多,“庶几其国有瘳乎!”我去了也许能把这个国家救好,把他的病治好。
仲尼曰:,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孔子一听,就幽默他去卫国的心思说,“若殆往而刑耳”,嘿!你去吧!你去了就会被杀头。孔子接着就讲一个道理,“夫道不欲杂”,孔子这里说的道,不是修道的道,也可算是另一个原则的道;人生的大原则大道理,都是同样不能杂,要专一。“杂则多”,道杂了思想就多了;“多则扰”,思想多了就困扰自己;“扰则忧”,困扰自己就烦恼忧虑;“忧而不救”,人有烦恼忧虑在心中,救自己都救不了,还能救人家吗?还能够救天下国家吗?孔子这样开始骂颜回。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这一段是孔子讲的青年人的修养哲学。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上古及中古时代都是要“先存诸己”,先要救自己,所谓己立而立人;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先求自度,然后度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你自己都度不了,救自己救不了,怎么能够救人!“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自己病都没有治好,你哪里有空去指责人家,暴露人家的缺点!
泥菩萨过江的颜回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并且你知不知道“德之所荡”,就是过分标榜的道德就不是道德了。等于说一个杯子装水,装得太满水就漫出来,桌子上也荡出水来了,所以道德是有范围的,超过了这个道德范围,就叫做荡德。“而知之所为出乎哉?”你自认为有学问、有智慧,但是,聪明太过就是笨,真聪明不会太过的。凭你只不过懂了一点点,就去教训人家,你这太笨了!
“德荡乎名”。因为有求名的心理,把人生的行为标准都破坏了。“知出乎争”,所知愈多,意见之争愈大,真学问也就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固执个人的所知所见,争强好胜。
“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去做,自己被名誉、名声困住了;为了好胜,为了榜上有名而读书,不是为了学问去读书。“争之器”,这是斗争心理的开始,为了求名,为了好胜而求知识的话,这两样都不是好事。“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这两样都是杀生的武器,破坏自己的生命,这不是道德的行为,不是真正懂得人生生命的。
孔子这一段也就是教导天下所有的人,孔子说,你如果去,不但不能教化卫君,反而会送掉你这条命;因为人世间的道理不能乱,要专一,精神专一,有始有终有恒。欲望多,懂得多了就不能专,反而困扰了自己,也困扰了别人。思想多了,复杂了,烦恼痛苦也大;烦恼痛苦太多了,连自己都救不了,还能够救别人吗?这个就是人生大原则。
道德泛滥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并且我们这个人,很容易犯这四个字,“德厚信矼”。知识分子自己受过一点教育,有一点知识,对于道德的规范看得很严重,有一种见叫“戒禁取见”,自己立了一个教条,抓得牢牢的,违反了这个教条就认为不合道德的教化。“信矼”,自信心太强,“未达人气”,有许多人学问道德的养成,自认为他那个就是道德,可是他实在并没有懂!
不通人情世故的人
“名闻不争,未达人心”。“你没有知名度,所以大家不知道你。“未达人心”,谁晓得你有什么了不起呢?别人心里不会服你。
你要去见卫君啊!“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你突然要去教化卫君,而勉强用仁义绳墨之言,这一套理论,去出卖我这一套方法,“暴人之前者”,你不是当面给人家下不来,又暴露人家的错误吗?“是以人恶有其美也”,你想想看,那个人还会喜欢你吗?“命之曰菑人。”你这个人还会有灾难的,“菑人”是倒楣鬼,你一定要倒楣。“菑人者人必反菑之”,反过来,是你倒楣,不是那个卫国的君王倒楣。“若殆为人菑夫!”你愿意做一个倒楣鬼吗?
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并且你去当然很喜欢讲忠臣的一面,哪个人对,哪个人有道德,而政治上坏人的一面,你一定打击得很厉害。这样“恶用而求有以异”?这样的做法同普通人没有两样。
周围嫉妒的人
“若唯无诏”你自己跑去见卫君,写个信,写个报告,拿个名片,见不见得到还不知道,还要在门房那里登记。除非皇帝有诏书,有命令要你去见他,皇帝没有命令给你,也没有召见你,你跑去见他,“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皇帝面前这一些形成力量的大官大员,看到你这个青年人,尤其又晓得是我孔老二的学生,一气之下嫉妒心就来了,必将乘机会斗争你,整你。
“而目将荧之”,看到新来的人,那个眼睛瞄他一下,“而色将平之”,眼晴看到你就走过去了,哼!这个家伙!表面喊老兄,样子还很好看。“口将营之”,嘴巴嘛!表面上给你讲得很好听,转过来就给另外人讲,老王啊,你看看那个家伙!一定是“容将形之”。然后下来大家就批评,今天来一个新签到的,这个新青年,看他楞头楞脑的,不晓得他会要什么宝!“心且成之”,心里头成见就来了。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我早已经看到了,一定像是拿火去救火,火愈烧愈厉害,拿水去救水,水愈流得厉害。这个“名之曰益多”,你太多事了。他说我告诉你,大家对你态度不好,又有成见,“顺始无穷”,顺始就是顺下去,这个样子发展下去,你就糟了,你就成为前途有限,后患无穷了。
“若殆以不信厚言”,孔子说,你如果不信我这个做老师的好话,“必死于暴人之前矣”!必死于这个暴虐的君主前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