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教并学习着,思考着,积累着,这是人生一大幸事。这不,我见到这个话题,禁不住有感而发。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孩子们也明白了。下面是试卷上的一道阅读理解题。
"人在智慧上应该是明朗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我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品德。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商人急号曰: "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商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曰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
问题是:这则小古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的内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六上期中测试A卷)
首先要读懂文言文.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读得懂:《贾人食言》的故事:
济阴有位商人,在渡河时沉了船,趴在水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喊:“我是济北的富人,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载着他到了岸上去,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诺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了不算话的人。"于是渔夫把船停靠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沉没河水之中。
这是故事的内容,那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你答应别人的事情不兑现,你管别人是什么身份,能挣多少钱,因为人家救你命时,你答应给百金的就得给他.这就叫诚信。言而无信便是咎由自取。
提到"诚信",我突然想起之前读过的"商鞅立木"的历史故事,为了让学生对比理解,我讲了这个故事:
"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衰",商鞅算是历史上认真履行这一真理的头号人物。秦孝公刚刚继位的时候就发誓要让天下贤能志士围着自己转,秦孝公的号召力够大,很多有才能的人来到都城.其中包括商鞅,商鞅在自己国中不受人待见,"秦漂"来到秦国求发展,他说出了自己的政治方略,认为国家要强大起来,就要有所改变,要让百姓吃饱,要赏罚分明.奖励有功劳的人。一开始秦孝公听不见他的谏言,直到王位快不保时才召见他。
商鞅为了让百姓信服自己,明白变法是怎么一回事.就在城外举办一场表演秀。一天.商鞅在城南门外竖起了一根几米长的大木头,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大家一听,议论纷纷,怀疑又或不信的人,都有。他干脆把赏金提到五十金,有人私下说:"我看这个当官的是疯了,谁会傻乎乎地相信他的话!"
这时候,有个人站出来说:"我就试试,看看当官的说话算不算数。"这人在别人的起哄声中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直接赏给这人五十金。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秦国在商鞅实施变法后,粮食丰收,军备力量提升,奠定了国富民强的基础。
上面两则故事告诉我们,人在智慧上是明朗的,道德上是清白的。《贾人食言》中商人因说话不算数送了命,而商鞅立木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的真理。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邓小平说: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
李嘉诚说: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
富兰克林说: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愿我们牢记康德的话语,智慧上明白,道德上清白。
当孩子们理解了这则小古文后,大家顺利地答完题.课后我满意地写下此篇,足矣。
2013年11月7日于兴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