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7仲尼篇诗解3义诚和谦好同博施
题文诗:
主尊贵之,恭敬而僔;主信爱之,谨慎而谦;
主专任之,拘守而详;主安近之,慎比不邪;
主疏远之,全一不倍;主损黜之,恐惧不怨.
贵不为夸,信不处嫌,任重不专.财利赏至,
言善不及,尽辞让义,然后将受.福事若至,
则和而理;祸事若至,则静而理.仕士真诚,
富则广施,贫则用节.可贵可贱,可富可贫,
可杀而不,可使为奸,持宠处位,终身不厌.
处士亦然,虽在贫穷,徒处之势,取象于是.
是谓吉人.诗经有曰:媚兹一人,应侯顺德,
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求善处重,理任大事,
擅宠于国,无后患术:好同心德,援贤博施,
除其怨恨,无妨害人.能耐任之,慎行此道;
能不耐任,且恐失宠,莫若早同,推贤让能,
安随其后.有宠必荣,失宠非罪.智者举事,
满则虑谦,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
犹恐祸及,百举不陷.孔子有曰:巧而好度,
必节适礼,勇而好同,知而好谦,必胜必贤.
【原文】
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1>;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2>;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3>;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绌之<4>,则恐惧而不怨。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5>,任重而不敢专。财利至,则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富则广施,贫则用节。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是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也。虽在贫穷徒处之埶,亦取象于是矣。夫是之谓吉人<6>。诗云<7>:“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8>,昭哉嗣服<9>。”此之谓也。
〔注释〕
<1>僔[zūn 音撙]:同“撙”,抑制。 <2>嗛:同“谦”。 <3>慎:通“顺”。 <4>损:贬损,指降职。绌:通“黜”,罢免。 <5>谦:通“嫌”。 <6>吉人:指道德高尚而有地位的君子。 <7>引诗见《诗·大雅·下武》。诗句原歌颂武王能继承先人的事业,这里引用它,是说明臣对于君,应像武王继承祖先的事业那样竭尽忠诚。 <8>言:语助词。 <9>服:事,指文王伐纣的事业。
〔译文〕
保持尊宠、守住官位、终身不被人厌弃的方法是:君主尊敬重视你,你就恭敬而谦退;君主信任喜爱你,你就谨慎而谦虚;君主一心一意任用你,你就谨慎守职而详明法度;君主喜欢亲近你,你就依顺亲附而不邪恶;君主疏远你,你就全心全意专一于君主而不背叛;君主贬损罢免你,你就恐惧而不埋怨;地位高贵时,不奢侈过度;得到君主信任时,不忘记避嫌疑;担负重任时,不敢独断专行;财物利益来临时,而自己的善行还够不上得到它,就一定要尽到了推让的礼节后再接受;幸福之事来临时就安和地去对待它,灾祸之事来临时就冷静地去处理它;富裕了就广泛施舍,贫穷了就节约费用;能上、能下,可富、可贫,可以杀身成仁却不可以被驱使去做奸邪的事;这些就是保持尊宠、守住官位、终身不被人厌弃的方法。即使处在贫穷孤立的境况下,也能按照这种方法来立身处世,那就可称为吉祥之人。《诗》云:“可爱武王这个人,顺应祖先的德行。永远想着要孝敬,继承父业多修明!”说的就是这种人啊。
【原文】
求善处大重<1>,理任大事<2>,擅宠于万乘之国,必无后患之术,莫若好同之,援贤博施,除怨而无妨害人。能耐任之<3>,则慎行此道也;能而不耐任,且恐失宠,则莫若早同之,推贤让能,而安随其后。如是,有宠则必荣,失宠则必无罪。是事君者之宝,而必无后患之术也。故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孔子曰:“巧而好度必节<4>,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此之谓也。
〔注释〕
<1>重:权,此指重要的官位。 <2>理:顺<参见《广雅·释诂》>。 <3>能耐:能够。 <4>节:即“由礼则和节”之“节”,适当、适度的意思。
〔译文〕
寻求妥善地身居要位、顺利地担任要职、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独自拥有君主的恩宠、一定不会有后患的方法是:最好和君主同心同德,引进贤人,广泛地施舍,打消对别人的怨恨,不去妨害别人。自己的能力能够担负起这重大的职务,那就谨慎地奉行上述这种方法;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而且怕因此而失去君主对自己的宠爱,那就不如及早和君主同心同德,推荐贤人,把职务让给能人,而自己则心甘情愿地追随在后。像这样,拥有了君主的恩宠就一定会荣耀,失去了君主的宠爱也一定不会遭罪。这是侍奉君主者的法宝,也就是一定没有后患的方法。
所以明智的人办事的时候,圆满时考虑不足,顺利时考虑艰难,安全时考虑危险,周到地从多方面加以防范,仍然怕遭到祸害,所以办了上百件事也不会失误。孔子说:“灵巧而又爱好法度,就一定能做得恰到好处;勇敢而又喜欢和别人同心协力,就一定能胜利;聪明而又喜欢谦虚,就一定会有德才。”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