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你的工作如何继续?
2019年,我对朋友和同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工作是别人的,身体是自己的,注意休息啊”。这也是我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即便是创业,建立自己的事业,工作也不应该是全部。
工作让人感到消耗,一定要先注意身心健康,然后调整策略。如果是没有成长的消耗,可以选择跳槽。如果是有成长但同时又太过消耗,可以观察自己,什么事情让我着急,什么事情让我生气。
我观察自己发现,太有责任心、太把老板的话当回事儿,是我心累的原因。那就很好办了,卸下这些负担--坐在电脑桌前的我,先把身体往后靠,然后把肩膀沉下来,一个放松的坐姿对调节心理状态很有帮助。
在策略上呢?多年工作中我发现,有时候老板自己还没想清楚要什么,就把任务分配出去了。从前的我,会把未知的任务量预想的很庞大,而现在,我先和老板捋一捋做这件事儿的方式和目的。老板就是甲方爸爸,“给我五彩斑斓的黑”,“缩小字体但要更加醒目”,动不动就提出这样的要求,简直要上天了。
提要求是他们的权利,但如何捋顺后再去执行,就是员工的智慧了。
工作中的满足感来自哪里?
我和朋友聊天说,像我们这样的人,老板是最头痛的,一不图钱,够花有结余就行。二不图权,不会为了不断升职而在老板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比较佛系。第三,最头痛的是,咱没打算把公司的未来和自己的未来绑定在一起。在职期间兢兢业业,一旦利益或价值观冲突了,就跳槽找下家。
我也曾经从工作中获得莫大的成就感,完成一个个项目,维护好一个个客户。满足感来自目标感,也就是说自己想在这份工作中寻找什么。
做一份工作总要图点什么,才会在上班的时候找到意义。有目标感的人,即使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一旦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会更有韧劲,也因此获得更多满足感。
以前的我觉得,要有好老板,好的团队和架构,这样才是好工作,才会有所得。但是就像婚姻一样,你侬我侬的爱人在婚后会产生离婚的念头不下一百次,工作中的问题更多,更难把控。不如抓个重点吧,对工作本身有热情、能让自己成长,就可以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择业中要考虑哪些因素?
《奇葩说》导师、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概括了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的“比较优势原理”的核心,那就是
“自己更自己比,总有效率比较高、成本比较低的生产项目,专注这种生产项目,然后跟别人进行交换,整个社会的财富就能增加,而个人的财富也能够增加。”
个人优势和社会分工,决定了一个人做什么可以赚钱。但仅仅是赚钱,很容易产生倦怠感,我最近产生了一种类似“中年危机”的无力感。正值30岁,工作稳定,工作量不算太多,工资不脱平均值的后腿,但也试图寻找突破。
但是,这个突破在哪里?
涨薪吗?薪水加不了多少,工作量翻番。对我来说不值当。工资更高的朋友,工作日没日没夜,周末两天用来睡觉回血,健康状况令人担心。
跳槽吗?是很好的选择,不过是在整合了足够资源,时机更成熟的时候。
此时,我想到了给过我很大启发的一本书。美国女作家克里斯蒂·佩恩的《会赚钱的妈妈》这本书。她说,
“我要你思考自己的关注点、自己的优先排序、自己的愿景。你为何而活?你在思考长期目标吗?你只是想挨过下一个小时吗?如果你想要过一种令人惊叹的充实生活,你必须超越自己的更大目标而活。”
听着很鸡汤,像是喊口号,看完这本书,你的感受可能会很不一样。
这本书列举了很多提高收入的办法,小到如何省钱,大到创业。作者本人也是在一点点摸索中,在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别人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并一步步把它发展成终身事业。
在她分享的一系列提高收入的方法论背后,是一整套值得每个人深思的价值观,引导我们去寻找更高层次的追求。她对财务自由和慷慨生活的理解非常独特,传递一种以帮助别人、影响别人为最高优先级的生活观,把“赚钱”变成创造更大价值的动力。
我刚刚问自己,“中年危机”的我,突破点在哪里?现在我有些头绪了,那就是,一定要做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同时,又能帮助到别人,在助人的过程中,又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形成一个有机的闭环。
那就是写作啊!前两年,我想把写书评作为副业,每天下班回家烧脑构思,好几次推翻原稿,但这些都无法和写作时的畅快感和发表后的成就感相提并论。
在构思这篇文章之前,我捋顺了自己的思路,原来还是写作最适合我。从副业开始,不图赚大钱,只求笃定的写下去。当我把一件事像信仰那样坚持下去的时候,回馈会比自己预期的来得更快。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