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在简书日更100天。我第一次在简书写文章,早在2017年3月,但陆陆续续没有系统日更。今天应该好好地复盘,总结这一百天里我的收获。
一、这些年我都经历了什么?
我生活在海外,女儿叫桐桐,儿子叫小语,我的笔名叫“桐珈语”,我的学生叫我“郑老师”。
1.金饭碗。
35岁是我的人生分水岭。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35岁之前,在广州生活,35岁以后,辞职来加拿大,一直生活到现在。
从小,大人们都说我是个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孩子。但我想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都是含着金钥匙。我只承认我是个很努力的人,一直努力地、用心地生活与保持学习。
在公务员队伍从事与数字有关的工作,我慢慢意识到“金饭碗”不是一辈子在同一个单位高薪工作,而是无论在哪里生活,都有能力给自己“金饭碗”的生活。
2.保持学习。
于是,我一直都在充实自己:本科数学专业毕业后,工作期间修了北京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上海财经大学的管理硕士、英语自考大专、加拿大CGA(公认会计师)等,看起来无意中凑齐了“北上广”的专业。
工作12年后,我和先生一起做出了改变的决定,这个改变需要勇气。
3.勇气。
的确,人生中任何一个决定、改变,都需要勇气。
来到加拿大第一个月,在结婚10周年的纪念日那天,我成功面试一间公司,这是一间小的贸易公司,三个月后我跳到美国最大的物流公司UPS负责亚洲业务。
4.找到自己的定位。
从小的文学梦,让我在工作以后继续修了汉语言专业。我想:没有专业的训练是没有资格进行中文教育工作。
刚到加拿大,我就申请了蒙特利尔本地最大中文学校的教育工作:每周末教小学数学和中文。
我教的班是所有班级里最难教的,孩子们的家庭都是讲粤语、英文甚至法语的,比起家里讲普通话的家庭要难很多,所以学校把他们分为“特殊班”。
因为我的粤语及教育学的背景,教学效果很好,不少家长纷纷说:“没有谁比郑老师教得更好了!”
自此,我内心越来越清晰自己在海外生活的定位:中文教师。
很快,在2014年我在所居住的城市创建了“传承中文学校”,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己任,教孩子们中文。
二、关于教育。
有朋友问我:“你在加拿大做什么工作?”
我想,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母亲”。
我很注重孩子的教育,从他们一出生到现在(女儿14,儿子9岁半),都是我和丈夫自己带大,没有请父母来帮忙,一来是怕宠坏孩子,二来的确不想父母为此辛劳。或许这是最大的孝顺。
因为从事教育工作,从学生身上、自己孩子身上看到很多问题,也有了不少正反方面的经验。
日积月累和不断思考,让我一路上都在收获。虽然孩子只是借助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他们从来不属于我们,孩子的成长是与父母渐行渐远的独立过程,而父母也因为孩子的到来再一次经历成长。
我为孩子们记下了他们的成长语录、感悟点滴与为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写下了童话故事等,这些文字给了我最美的记录与最清醒的思考。
三、文学。
小时候,经常被问到“理想”,我一直的理想就是当老师或者当记者,反正就是和文字打交道。
但现在想来,自己不由自主地一步步地走向自己的理想状态:当老师、教中文、自媒体写作等等。
1.投稿。
2005年,第一次来到加拿大,我就申请做义工。
借着这些机会,我把义工的点滴经历都用文字记录下来,投稿到本地报纸《蒙城华人报》,多篇文章被刊登。(中学及大学的投稿经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2011年,我休产假一年。利用这段时间,我除了学习厨艺,还趁着孩子午睡或者晚上的时间,着手撰写在蒙特利尔的生活故事,到2013年,写了200多篇文章,20多万字。
当时向国内投稿,谁知对方建议:直接成集出版吧。
就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我的第一本海外生活散文集2014年在国内顺利出版。
2.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很多人喜欢用“坚持”二字,但我觉得,对喜欢的事情无所谓“坚持”,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比如写作、运动、画画等。
2011年,生完儿子后的一年产假期间,我开始密集型的写作,不知不觉地在 “日更” 。
在散文集出版后,国内的编辑约我继续撰写散文集续集与儿童绘本,但我都一一搁置,觉得自己火候不到,还需要大量输入。
这期间,我给一些公众号投稿,写关于人物与历史的故事,开始自媒体的创作,尝试写诗歌与填词,还参与某公众号的编辑工作,自己在这方面得到不少锻炼。
不为名利写作,纯粹是内心的热爱与坚守,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它就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今年疫情期间,我因为儿子的画画网课,被他怼了一句,开始网上学画画。很快我便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自己设计中文学习教案,设计甲骨文图案,提高孩子的兴趣,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中文……
世界不仅一种颜色,而是如此多彩而美丽。
去年底,我在简书开始日更,也参加无戒学堂日更营,以此希望自己在这样的“陪伴”下笔耕不缀。今天是我在简书日更100天,以此小文记录一下。
感谢简书,告诉我简单坚持的力量。
【无戒学堂——日更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