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作者: 复旦金声缘 | 来源:发表于2018-03-28 13:55 被阅读6次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江婷婷  李士金

            对朱子修辞学说矛盾作出“心理分析”[2] 便会发现,语言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局限难免。何况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更为复杂的因素影响作文修辞。袁编云: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周公“制礼作乐” 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也就是说,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新文明阶段。[3] 上文的叙述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文化传承加以人为的割裂,以为周初分封制推行完全是新创,似乎周公之前的文武时代与周公制礼作乐毫无联系,殊不知周公正是继承圣王贤哲之文化才能够“制礼作乐”也!殊不知孔子的“克己复礼”继承的并非单单的周代文化也!袁编作者结论云“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新文明阶段”,以前版本为“理性文明阶段”,第三版改为“新文明阶段”。周公“制礼作乐”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文明阶段”呢?“旧的巫术宗教文化”与周公的“礼乐文化”是什么关系呢?按照袁编的说法,后者是“新文明”,前者便是旧文明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能够如此分别吗?夏商没有礼乐文化吗?周代没有巫术文化吗?且周公“制礼作乐”之前之文王武王是新文明还是旧文明?袁编作者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缺乏具体深入之研究,却特别喜欢下断语结论。

    “芙蓉”谐音“夫容”即“丈夫的面容”

    这学期的古代文学的课堂确实让我收获颇为丰富。李士金老师的课堂模式不同于我们以往接触的应试教育的模式,知识与能力的同步进行是最大特色。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每位同学都是课堂的主体,我们一个个按顺序上台演示PPT的同时不但可以加深自己对所讲内容的印象,更是让我们得到了锻炼。第一次上台演讲的我表现得很不理想,不管是在讲的内容的准备上还是自我表现方面都欠佳。我在第一次的课堂展现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正如李士金老师所说,我在课下的准备是相当的不充分的,因为我怀有以前的固有思想,认为不就是五分钟的时间嘛,能要什么准备啊,大概讲讲就行了啊!于是我就随便从网上简单的收集了一些资料并且毫无整理的直接生背硬记。果不其然,这样的方式是逃不出老师的法眼的,老师说我肯定是没有下功夫准备,说的都是网上现成的资料,照搬他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讲台上的声音也很小,不过老师说我在讲“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里“芙蓉”谐音“夫容”即“丈夫的面容”还是可取的。之后李士金老师对我进行了一番指导,使我受益颇深。首先老师说在讲台上不管讲的内容怎么样,声音大是必须的,这样才能在展现自我的同时,让台下听的同学感到舒服。其次就是PPT的制作了,在PPT上内容不一定要多,因为确实五分钟的时间准备太多讲不完也是徒劳无功,但是里面要有亮点,即便是讲一个点,只要让大家更好的听进去,吸收进去那就是我的成功了。最后当然就是讲课方面的了,在讲的时候不能照着幻灯片读,幻灯片上的东西同学都看得见又何必浪费时间去读出来呢。要讲最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课下花大量的时间去积累准备了,当然要是讲的东西都放在了PPT上,那么就要学会对PPT上的内容反复熟悉,要能不看着PPT讲出来,并且能对PPT上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总之一次五分钟的展示需要的是课后大量的准备和积累,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自从听了老师的指导性建议之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反思,并且在后来的别的同学展示的时候我也会去观察他们的PPT和讲课的方式,所展现出来的神态都是怎样的。不得不说我们班的人才是很多的,他们讲的课真的是太好了,一个个真的就像老师在给学生授课一样。不由自主的我在对他们心生崇拜的同时在想,我是不是也可以能够像他们一样展现自我呢。终于第二次的讲演时间到了。这一次讲的内容是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一次我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先是从图书馆借相关书本来看,然后又是从网上收集相关的资料,在做成PPT后,也是不停的进行试讲,努力用更好的词汇将要讲的内容串起来。就这样反复练习直到课堂上的再次讲演。我主要是讲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戏 ,我讲对这折戏的整体感知,对其中【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和化用的诗词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进行了对比。以及对【滚绣球】唱词中所选取的景象,表达的感情,采用的手法等进行了延伸。虽然讲的过程中也有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设置的超链接失效了,让我有点小慌乱,但是最后结果我还是较第一次的讲演满意很多的。当时老师在忙着期末考试的事情,没能对我讲的内容和表现进行评价是我始料未及的。因为我很想知到老师对我这次的表现是否满意,相比第一次是否有进步,需要加强的地方有哪些。不管怎样,一个学期的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课让我感受到了我们班同学是我学习的榜样,同时我发现这样的课堂是可以让人成长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在我们班同学的互相影响下,我相信和刚开学的我相比肯定是进步了,更珍贵的是我知道了“在名著的海洋中游泳”的必要性,充实自我,展示自我是我在这个课堂最大的收获。很幸运遇到李老师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不管课堂上被表扬也好,被批评也好,我知道老师这样做都是为了我们能够得到进步,能够更好的成长。至于期末考试,我发现自己要了解的东西还是太多。要不是因为老师给的范围还真是无从下手,毕竟先秦到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实在太多,而我的积累是不足以应对这场期末考试的。因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复习的东西也都是死记硬背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一部作品到底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就比如谢灵运的山水诗只是大致的背了其诗的整体风格特色,而对于一些具体的诗句掌握也就寥寥无几了。因为自己很多东西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流于表面,所以我感觉我答的题都太具有表面性,并且对于一些印象不深刻的内容答起来也多多少少有点牵强附会。想想还好考试前拼命复习,尽管是死记硬背最后能把卷子答出来已然是很开心的,虽说整张卷子里面难免有照顾不到的点但是就整体而言已经很好了。(文学院15级1510班江婷婷学号:0113150014)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文学家传承文化的成功要素是值得探究的。诗人的爱美思想自然有自己的特质和其特定的内容。我们这里说的美是相对于善来说的一种外表的形式的美。在这一问题上人类表现了惊人的一致性。虽然也有所不同,但那差别是极其细微的。因为我们觉得对于形式的美,人们的看法容易趋向一致。在封建社会中也同样如此。对于那个众人为之倾倒的西施,皇帝、大臣认为她是个超凡脱尘的佳人,农人商贩也说她是个很美很美的天上仙女。对于淡红的晚霞,诗人会感慨她无限的自然的奇妙之景,又说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军人政治家会高唱颂歌:“满目青山夕照明。”而老妇人也同样会惊奇道:“多美啊!我的天!”对于碧蓝的神秘的大海,太太们会惊叫起来:“多么壮观!多么雄伟!神秘的大自然,你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而水手们对大海之美会更有一种难以言状的亲切之感。我们丝毫也不否认他们之间的感受因人而异,是有特定的内涵的。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认美的客观存在即美的客观实在性。曹雪芹的爱美思想经过痛苦的磨炼显得更强烈了。在痛苦之境中他更渴望着美。是的,对于美,曹雪芹原有一种深刻的欣赏能力,因为他曾过了十三年的豪华生活,美的景物、美的书、美的人物他见识的不少,深厚的文化修养培养了他爱美的思想,一旦穷困之后,对昔日之回忆的感情就会愈来愈强烈。对美的东西他会更加珍惜,对丑恶的东西他就会更加憎恶。曹雪芹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艺术家,用哲学的头脑,带着诗意的色彩,对世界上一切生气蓬勃的美妙之物美妙之景美妙之人都进行着入木三分的分析,其感受是极其深刻的。[4]

                                                                                                               编辑人:丁印华、韩雪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 李士金:《朱熹修辞学说矛盾心理分析》,《当代修辞学》,2009年第2期。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26-27页。

    [4]李士金著《中国古代小说社会心理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129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qs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