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篇讲过,心流是一种很积极的心理,它从不会“佛系”地让我们一切顺其自然,完全听从内心的声音,回避复杂的问题。
相反,想要在更长的人生周期里达到心流,需要我们变得更加复杂。
变得复杂,实质是为了让我们的内心更具有秩序,听上去似乎有些矛盾,但事实却是,只有变得复杂了,内心才会有真正的秩序。
这个世界充满了冲突,北大汇丰商学院副教授刘澜说:“冲突的本质其实是差异,而世界正是由差异组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你觉得应该这样,但别人却认为应该那样,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可能会不一致,对同一个事件,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专家之间的观点也经常会有碰撞……
而且,相互冲突的意见有可能都是对的,就像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说的:“一个深刻的真理的反面很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
如果连真理也只是相对的,那么在我们脑海中存储的价值观、知识、态度……就都会时时刻刻碰到与之相反的对立面,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迷惑、挫败,甚至因为真理的不可知而丧失追求真理的动力。
所以米哈里提出,我们需要变得更加复杂,变得复杂是一种成长。
所谓“复杂”就是独特性和整合的统一,什么意思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独特的外形、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价值观、独特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能每天都与他人不同的思维、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冲突,如果找不到方法有效处理自我与外界的这些差异,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危险的自我中心主义,也就是坚持绝对的独特性,抵制外界的差异;二是丧失自我独立的个性,缺乏信心,一味贬低自己顺从他人。二者都会让我们陷入简单思维而无法实现成长。
用美国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一句话可以更加完美、通俗地解释什么叫“复杂性”——脑子中同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但仍然具有行动的能力。例如,一个人应该既看到事情是没有希望的,又决心采取行动来加以改变。
所以说,我们需要把精神能量平均投射在“独特”和“整合”两个方面,既不过分自私,也不过分盲从,才算达到了复杂性。
前段时间听得到,说《中欧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提出了“整合思考者”的概念,整合思考的定义就是:“面对截然相反的主张时,能够做到不以牺牲一个的代价来选择另一个,而是提出一个新的主张,产生一个创造性的解决困局的方案,既包含之前的每个对立主张的要素,又比它们每一个都更优越。”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的人”所应有的能力。
具有复杂的人格能够帮助我们从容地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碰到的冲突再多,内心也是井然有序,不至于偏向绝对自我或者绝对服从的任何一个极端,而这种井然有序的心理,是我们进入心流状态不可或缺的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