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说:“行动十分迂缓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这句话也就是在解释到底什么是“捷径”。答案其实显而易见,即“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如今,满大街都是聪明人,但是真正的聪明才智,绝不是某种特殊绝学傍身,而指的就是辨别真假是非理性,真正懂得放弃快学、多学带来的安全感的人。
各大平台上经常会看到“十堂课教会你语法”“每天10分钟,一周成为语法通”这样的课程名称,或者看到“某宝妈揭秘7岁孩子,如何成为上海牛蛙”这样的干货幻想。虽然这些方法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但是终究是支离破碎的。
不经过理性分析的学习方式,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既然不知道前方是什么,还不如下决定慢慢走。虽然这样进步不大,至少能保证不摔跤,也不会再走回头路。
我想,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早已受够了市场对语法学习一顿夸大其实的恐吓式宣传,尤其是当那么多数量的语法规则与用法归类摆在我们眼前,我们不免会觉得纷乱晦涩、头昏脑胀。而在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随大流。随大流,是最省时,却最“夺命”的做法。
针对语法为什么学不好这个问题,我们谈开去。相信无论是不是英语学习者,无论多大年龄,都能从这篇学习心法中受益。
1、语法学习,是去“安全感”的学习
大家一定要相信一个真相: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所以,要论学习的吸收优劣的话,听书的效果肯定是最差的,而效果最好的,就是自己梳理转化知识并且讲授。
我平时常常跟学生开玩笑说:“教练带会员健身,结果教练练得比会员进步还要大。”这其实说的就是讲授的作用。但是很多人就是喜欢听故事,享受当下。但是留存率不够,也就没法帮助我们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到底什么时候会让我们掉进“安全感”陷阱呢?
晚上跟一名初三的学生聊天。她说,曾经在某某某大机构上数学,基本上就是拿着印刷美观的教材机械化刷基础题,简直做足了给家长看的面子功夫。听到这话,我首先是惊呆了。毕竟很多家长也看不透的事情,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却能说破。
然后,我一想。确实!家长为什么会毫不犹豫把孩子丢去那些机构呢?其实不就是因为看起来知识点很细、题目多吗?一直都是家长需要什么,市场就提供什么。毕竟家长才是上帝。家长喜欢这些量化的细碎知识点,从这些数据中获得安全感,但又无暇顾及这个语法知识究竟有多少转化成了自己的?
这就像笛卡尔说的:一类人自以为高明,其实并不那么高明,既不能防止自己下仓促的判断,又没有足够的耐性对每一件事全部有条有理地思想。因此,一旦可以自由地怀疑自己过去接受的原则,脱离大家所走的道路,就永远不能找到他所要走的捷径,一辈子迷惑到底。
去安全感,其实不难。无非就是抛开数据,抛开面子功夫。看到底是如何讲授核心语法板块的就够了。
给大家一个数据做参考。如果一个语法课程16次课,那么这16次课讲到的语法板块不应该超过10个。如果超过了,那就是在堆砌宣传词藻,把大版块拆解成细碎知识点装点门面,或者是华而不实。并且极大可能语法是没法深入讲解与理解,根本没法让学生融会贯通。
2、语法学习,莫做规则的搬运工
无论是老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语法,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copy规则。老师对着ppt讲语法,其实就是读了一遍给学生听。而学生学语法,更是把概念背了一遍给老师听。师生配合“默契”,皆大欢喜。
这类人看起来是教了、学了,也做了足够多的课堂笔记或者思维导图。但遗憾的是,他们的笔记或图往往只是把书中的内容梳理罗列了一番,看起来有模有样。很多人醉心于此,似乎对语法了然于胸,殊不知,自己只是做了简单的搬运工作而已。这种做法,蒙蔽了所有人的双眼,尤其是欺骗了自己。
虽然这种做法看似学习主动,但是这种简单的浅层搬运,与高级别的知识转换有着很大的不同。
如果想戒掉“搬运”。有两种办法:
(1)刻意运用语法;
(2)讲授给他人。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介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只有这样,才算是深度学习与理解了语法;只有这样,我们所学的语法知识才会穿起来,成为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体系,不再是支离破碎的存在。
根据老师留的课后问答作业,来进行笔头陈述答题。其实就是在要求学生自己按照老师所给知识线重新回忆、吸收、转化、输出的过程。
最为体现专业的一点是,老师在审阅这样的作业的时候,还要假装自己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因为,“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介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