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APP上邀请回答“哪些思维方式令你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我答:不断建立工作方法论,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建立各种思维模型,属于私人定制的思维模型。
别人的思维模型,仅作参照,比如查理芒格那一百多个思维模型,你没办法拿来即用,别忘了你们的信息不对称,资源也不一样,他掌握的关键信息,你没有,你所处的环境,和他也截然不同。每个人的生活处境、工作、行为参数,都有其特有的独特性。
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
最近有一本书《刻意练习》,挺火的,突然大家都在讲刻意练习。“天才”和我们一样,大脑和身体都具有适应能力,只是比我们更多的利用了那一能力而已,“天才”是训练的产物,要成为大师其实是有路径可循的,那就是刻意练习。
向牛人学习,容易自嗨,干货挺多,知识密度也高,看完就嗨了。
为什么呢?拿来主义啊,直接拿结论,最省事儿了,像海绵一样,一次吸食得饱饱的,酸爽又劲道。做一团学习海绵,吸得东西挺多,只是随便挤挤,转眼就变轻了,有毛线的刻意练习啊,练习这件事反复又孤独。每天都在讲刻意练习,每天都忘掉要刻意练习。
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如是,不能拿来就用。好多道理,不会放之四海皆准,懂了那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主要原因在于那些道理,是别人的,并没有内化成自己的。
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的好处
我最近在建立做渠道运营的思维模型,起初脑子里一团浆糊,就一张图改了又改,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有一个反复实践后的经验,就是我找到了一些动态的指标,一些不能动的指标,我找到了我认为不管市场环境怎么变,都不能忽视的指标,是经过多次假设推论、实践得出来的结果。
比如线索、关键词(清单)、整理、分类分级(评估排序),不是拍脑袋写下的词语,其实想了好久,这套语言只有我能懂。查理.芒格放一张图在那儿,你真的确定你能和他想的一模一样?一千个人眼里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的查理.芒格,也一定有一千个模样。
开拓新渠道的模型建立以后,一旦触及相关业务模块,我就会启用这些思维模型,它们帮助我可以更快的进入新的工作目标,而不是东打一枪,西打一炮,精准度不够,命中率低,一定会浪费弹药。
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核心参数一开始可能会经常变化,甚至在重复印证后,是完全错误的,不要紧,如果你习惯性做这件事,你会发现在实践中越来越有谱,建模的好处是让各种无序、点状的思考习惯,有章法可依,他能帮助你能提高分析效率、工作效率、决策效率、收集信息的效率等等。
不建立思维模型,就会陷入重复造轮子工作的循环,多维度的效率提升,不是加法是乘法。古语有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为什么?因为那些进步神速的同学,他们的学习引擎,不是线性散状的,他们脑子里有架构,是轮动效应。
我最近看“数据驱动运营”理论,《增长黑客》、《精益数据分析》从中深有体会,所有不能量化的事务或思维习惯,都将是低效的。而这些书整本都在讲如何建模?如何定义?如何量化工作?都在讲方法论等等。
建立方法论、思维模型后,然后呢?
并不能高枕无忧,应该是动态的,因为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套路有时效性,现阶段合适,下一阶段可能不合适,方法论需要不断升级。方法论思维,是个值得每一个人都深究,时刻谨记的好东西,试问麦肯锡高级咨询顾问,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数据分析师们,哪个不是一直在工作中架构方法论?思维模型?
最后,我认为习惯于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或许就是工作中,事半功倍的思维习惯吧。
网友评论